第十三章 宸濠之乱 二十四

舒芬与王艮,分别代表了王守仁门人中的两极。虽然“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学传统,任谁也无可厚非,但以世俗眼光来看,王守仁也过于不挑剔了。门人弟子当中三教九流、鱼龙混杂,这似乎不是什么好事。

当地官员中巡按御史唐龙与督学佥事邵锐都是恪守朱子理学的顽固派,尤其是唐龙,认真忠告王守仁,要他停止讲学、谨慎交游。

孟子曾经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当时他住在滕国,馆驿里有人丢了鞋子,怀疑是孟子的门人偷了。孟子很不以为然:“难道你以为我这些门人是为了偷鞋子才到这里来的?”对方答道:“那倒不是,不过您开科授课,对学生采取往者不追、来者不拒的态度。无论什么人,只要来求学,您都接纳,您的门人也就难免良莠不齐了。”(《孟子·尽心下》)

拿孟子的话来堵唐龙的口,这是最现成的办法,但王守仁偏有一番自己的体会:“我真切地发现人人都有同样的良知,只是很多人不能体会到良知,这才甘心随波逐流。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赶来向我求教,我怎忍心只顾自己避嫌而缄口不言呢?求真才者譬如沙里淘金,难道不知道绝大多数都是沙子,都要被淘洗掉吗,但也不能因为沙子太多,索性连金子也不淘了吧?”

这段话里最要紧的其实不是辩驳的逻辑,而是“良知”二字。此时的王守仁在学术上又一次破茧化蝶,开始揭橥“良知”与“致良知”的观点,一个新的时代就这样揭开帷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