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THREE 我的青春,我的金山
从好学生到好员工,从好员工到好领导。入职时雷军青涩稚嫩,离开时已近不惑之年,从22岁到38岁,整整16年,雷军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金山,将自己熬成中国互联网业的“活化石”。
与大多数锋芒毕露、个性张扬的互联网大佬不同,雷军处事平和低调,踏实安分地行进在符合传统价值观念的职场轨道中,步步为营,水到渠成。虽然会遇到坎坷风波,也会跌倒困厄,但他依然勤奋坚韧,一往无前。他是中关村大名鼎鼎的“劳模”,每周七天,天天加班至深夜,风雨无阻。
把就业当创业,把职业当事业。这样的青春,才算无怨无悔。
用别人睡觉的时间干活
北京是中国电脑业的圣地,是梦想者的天堂。年轻时的雷军,为了胸中那个无法释怀的梦想,跟其他“北漂”一样,对北京有着飞蛾扑火一般的执著。他一毕业就义无返顾地来到北京,满怀着干一番大事业的心情进入一家研究所,参与大项目。
这家研究所在郊区,且工资微薄,但雷军并不在意。毕竟年轻人豪情万丈,也不怎么在乎条件艰苦。可让他比较惆怅的是,一直无法适应研究所那种氛围,找不到参与大项目的感觉,找不到发挥才华的绚烂舞台。
凡是遥远的地方,都对我们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初其他同学选择了深圳和广州,讲述那里的钞票盛况的时候,雷军都没有丝毫的心动,毅然独自前往北京。现在沦为软件生产流水线上的一颗最不起眼的螺丝钉,多少总有些不甘。
正在无限迷茫、惆怅的时候,他认识了苏启强。苏启强比雷军年长7岁,后来以平均5年创办一个企业的速度令业内惊叹。除了很有特点的福建口音外,他最大的特征就是生物钟已经黑白颠倒,深夜上网已是常年习惯。他少年老成,低调却不甘寂寞,1988年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辞职下海后,和王京文创办了用友软件。
当时的苏启强已经是用友软件的副总经理,公务员的阅历使他对大局的把握有着先天的优势。不甘寂寞的苏启强告诉同样不甘寂寞的雷军,继续开发加密软件。他认为,“很多事情,定了一个方向,每天都在做事,不受干扰,最后肯定能有所收获。”
之前和王全国开发BITLOK0.99,早已激起雷军开发商品软件的热情、信心。随着开发产品的增多,硅谷英雄的故事越来越灼热地燃烧着他的胸膛。冉冉升起的英雄的梦想,让他越来越看不上BITLOK,还自嘲它是“雕虫小技”。说实话,他心里早就不乐意再开发这些压根不入他“法眼”的小产品。
但是,人总得面对现实。想想也没别的选择余地,雷军就听从了苏启强的建议,继续开发BITLOK新版。此时,从雷军开发第一个版本到大学毕业,已经过了两年,水平自然有了一个飞跃的提升。回头看他过去的产品,居然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他决定推倒重写。
相比其他互联网“刺头”,雷军的性格棱角并不突出。从好学生到好员工,他几乎都行走在一条符合传统价值观念的命运轨道上,每一步都中规中矩,水到渠成。可实际上,他身上还有着射手男最典型的特征——喜欢呼朋唤友、热热闹闹的生活。
规矩,爱闹,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性格,像两股汹涌的潮水在他的体内冲撞,同时也在他这里得到了平息。白天,尽管办公室没多少事情可干,但也不能干别的,雷军跟其他同事一样规规矩矩。周末,雷军风雨无阻去中关村会朋友。于是,开发BITLOK新版的时间就只剩下周一到周五的晚上。
为了能全面协调好时间,各方面都有所兼顾,雷军在还未荣获“劳模”称号之前,就上演了“疯狂的石头”,经常用小时来安排晚上的日程表。通宵对于他来说,虽然很累,却也能让他的精神得到安慰。一个暂时不得志的年轻人,蜗居在黑夜的某个角落里,疯狂地写程序,有一种极大的精神在鼓舞着他:“我在用别人睡觉的时间干活。”每每这个时候,嘈杂的电脑风扇和敲键盘的声音就成了悦耳的音乐。
对于用电脑的人来说,最崩溃的事情莫过于死机。有一次,雷军一直干到凌晨四点多,就在程序快要写完的时候,存盘时电脑死机,所有劳动成果毁于一旦。已经很难把整晚的工作全部重写,雷军瘫坐在电脑旁,一时有些呆滞。幸好,同宿舍的朋友醒了,看到他快要哭出来了,赶紧帮他从硬盘里的第一个扇区逐一寻找。花了整整两个多小时,终于将全部内容都找了回来,雷军感激到无言。
那时的雷军,每天都睡得很少。BITLOK新版在一个又一个深夜的辛勤劳作中悄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等待花开的寂静,意味着寂寞。每每遇到难关,都得自己独自死磕、艰难闯关。与此同时,历经艰难的成功,独看花开的喜悦,也是难以言喻的。花费很大力气终于解决难题的时候,他经常像个孩子那样高兴得手舞足蹈。
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在无人分享的日子里,雷军独自完成了BITLOK 1.0。让雷军欣慰的是,BITLOK加密后的软件在超过一百万台的计算机上使用过。
每一个研发者,对待自己的作品都像是对自己的孩子,愿意付出感情温柔呵护,助其茁壮成长。雷军也不例外。或许开发时不大情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BITLOK的感情却是越来越深。后来进入金山,雷军依旧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开发、完善这套产品,使之成为盘古组件中的一部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之共唱“沧海一声笑”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金山友爱的环境里,好多同事都给了雷军难得的帮助。例如,当雷军完成一个版本的时候,同事就会帮他试探解密。发现问题立即反馈给他,他再完善。这样反复修改之后,BITLOK 1.2在集体的力量中定型。
此时,BITLOK已经是一套很完善的商品软件。在朋友的帮助下,BITLOK成为一个真正的商品,很快就赢得了不少客户。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雷军,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一直坚持开发,出了一系列新版。雷军是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不仅辛苦“采蜜”,还将用户的好建议酿成了“蜜”,坚持将用户的意见综合到开发中去,BITLOK也越来越受客户的喜爱。
但是,冷静分析BITLOK的整个商业前景,雷军认为:“第一,加密软件只有开发者才用,市场很小,整个市场每年不到一千套。作为业余兴趣还能接受,作为公司开发项目的话,并不合适。第二,随着软件市场的繁荣,国内不少软件开始试探不加密销售的方式,这是软件市场发展的趋势。不少朋友觉得加密软件已经没有必要再做了。”
这套软件雷军花了整整7年的心血,到底还要不要继续开发?雷军也感到非常困惑。不少朋友友善告知他一些新的解密方法、解密工具,老用户也持续不断地打电话来询问新版本的开发情况,并提出修改意见。雷军感到压力很大:这款产品没有商业前途,无法带来利润;与此同时,产品也属于用户,不是想停就能停得下来的。
思考很久之后,雷军还是决定将它作为兴趣爱好,愿意无偿付出更多的辛苦,写出一个全新的BITLOK3.0,彻底解决过去用户提出的各种问题,让过去的用户有一次升级的机会。经过多年的修改,此时的BITLOK已经超过了三万行代码,作为一个业余程序,已经不算短了,也很难修改。全部修改程序,更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最后,在工作之余,雷军在原有的基础上使用了一些突破性的技术,完成了BITLOK 3.0。雷军说:“不管BITLOK 3.0写得如何,我尽心了。如果BITLOK还有人用,我就肯定会花时间来维护;如果没人用了,也就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我也该‘洗手’了。”
求伯君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20世纪80年代末期,电脑作为一种跨时代的产品开始在中国出现。然而它的受众却极为狭窄,一是DOS的操作界面对于当时的大多数国人来说显得过于专业,二是在汉字处理方面,这款“神器”似乎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为了在DOS模式下实现汉字输入,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投入到了汉字处理软件的研究和开发中。那个时候,身为中国软件史上标杆性人物的求伯君还只不过是四通公司的一个普通程序员。
当时,四通公司的MS2401打印机凭借着自己的卓越性能,在销售市场上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神话。可就在这个时候,求伯君却向公司提出了一个新的研发请求——开发兼容PC端的文字处理软件。对于四通高层来说,求伯君的这一请求是荒谬的,因为这个计划一旦启动,将会对MS2401打印机的市场形成强烈冲击,这无异于自己人抢自己人的饭碗。
遭到拒绝后,求伯君离开四通,在他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香港金山公司老板张旋龙出现了。张旋龙是四通的重要合作伙伴,求伯君在四通的那段时间,张旋龙就对他在软件开发上所表现出来的天份深深折服,因此在得知求伯君离开四通的消息后,张旋龙便马不停蹄地找到了他。
为了表达对求伯君想法的支持和诚意,张旋龙在深圳罗湖区的一家民营酒店为求伯君包下一间屋子,同时承担了他的所有生活费用。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求伯君,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软件代码的编写中,由于过于专注,求伯君一度积劳成疾,先后三次因肝病突发被送进医院。
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求伯君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写下了十万行程序代码,兼容PC机的汉字处理软件WPS1.0横空出世。那一年是1989年,后来的软件人将这一年称为“中国软件的元年”。
作为一款通用软件,WPS1.0与以往只支持打印机的汉字处理工具不同,它可以让操作者直接在PC端进行文字处理,这一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1989年,在金山公司没有投入一分钱做广告的前提下,WPS1.0刮起了一阵旋风,横扫当时的汉卡市场,仅用几个月的时间便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
在WPS1.0的强大攻势下,营销大王史玉柱携带着他的“巨人汉卡”且战且退,在经历过几次升级之后,毅然离开了被WPS垄断的汉卡市场。联想汉卡和方正汉卡因为有着深厚的国企背景,成为这场文字处理软件的战争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除了对汉卡市场造成强烈的冲击外,WPS也对当时的软件编写者造成了十分强烈的震撼。在他们看来,这款十万行汇编语言编写完成的软件如同神作,身为同行,他们对求伯君以及他所在的香港金山公司充满敬意,雷军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
雷军上大学时,已经是武汉软件圈里响当当的人物了,可在看到WPS1.0的华丽界面和强大功能后,他多少还是有些被震慑。雷军固执地认为国内不可能有人编写出如此完美的程序,所以他一直将WPS1.0看成是某位国外专家的“大作”。当人们告诉他,WPS1.0是比他大不了几岁的求伯君的杰作时,雷军蒙了,他一直认为自己是顶尖的程序员,可是和求伯君一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从那个时候起,雷军对求伯君和WPS便有了一种无法抹去的情怀。
1991年11月4日,在一次计算机展览会上,雷军如同朝圣一般拜访了自己的偶像求伯君。那次见面,给雷军的触动更是深刻,以至于在二十年后,他依然能够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求伯君穿着一身名牌,优雅地站在他面前,言谈举止都颇有大家风范。在那次见面后,雷军发誓要做一个像求伯君一样的软件人,因为那标志着一个程序员的成功。就在雷军将求伯君视为榜样,准备奋起直追的时候,求伯君却率先向雷军抛来了橄榄枝。
1992年1月,求伯君向雷军发出了邀请,希望他加盟香港金山公司,雷军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在雷军看来,同样的年轻,同样的爱好,同样的努力,让他们很容易就能开创中国软件史上的大场面。事实上,也的确如雷军料想的那样,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香港金山确实进入了一个顶峰时期。
加盟金山后,雷军成为北京金山软件开发部的实际负责人。为了招募更多的程序高手,雷军抛出一条极具诱惑力的广告:“求伯君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和雷军一样,求伯君式的成功是很多程序员所渴望的,所以几天之后,雷军身边就积聚了十几位当时业内数一数二的顶尖程序员。
工科生历来给人们留下呆板的印像,而雷军则不然,他身上除了兼具理科生的理性外,还兼具文人的浪漫,这让他坚信WPS可以成为完美无缺的软件。最初几年,雷军和他的团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WPS软件的升级和更新中,他要将WPS打造成中国软件人的一张名片,更要让它成为世界范围内通用软件的佼佼者。
在雷军这种精益求精的思想指导下,WPS和金山办公软件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尽管当时WPS的批发价格高达2200元,可金山公司依然能保持月售2000套以上的骄人成绩。这样算下来,WPS一年的销售业绩为三万套,为金山公司带来的营业额达6600多万,对当时的软件销售行业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WPS的高歌猛进,使得它成为了电脑办公软件的代名词,很多电脑初学者接触的第一款软件就是WPS。而电脑辅导班的教学者们则乐此不疲地将《WPS教程》、《WPS使用指南》这一类图书推荐给自己的学生。在那个年代,如果你不懂得操作WPS,很难想象你能进入到与电脑相关的行业和领域中。
如果说WPS源于求伯君在深圳写下的那十万行代码,那它却是在雷军的带领下走向辉煌的。那几年,金山和WPS的快速崛起让中国软件人看到了中国软件业的未来和希望。WPS承载的也已经不仅是金山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将中国软件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使命感折射得淋漓尽致。
然而计算机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可谓日新月异,软件行业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雷军和他的开发团队几乎没有时间去享受WPS给他们带来的喜悦,就一刻不停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了。把WPS做成一流的通用软件是所有金山人的梦想。
可是,在前面等待他们的并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万丈深渊。
“盘古”无力
当WPS在国内文字处理软件市场上做得如鱼得水、风生水起的时候,微软却在世界范围内一扫六合,问鼎软件市场,成为这个行业里当之无愧的老大。
1989年,微软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基于Windows平台下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1.0。虽然初期这款软件饱受批评,但它还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1990年,随着Word3.0的推出,Word软件销售量开始节节攀升,微软也借此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成功地控制了个人电脑文字处理器市场。但在中国,他们对WPS的统治地位却无可奈何。
1994年,微软携Word4.0进入中国市场。这位在国际市场上呼风唤雨的软件巨头在中国却表现得格外谦恭,他们没有正面与WPS短兵相接,而是十分友好地向金山公司抛来了橄榄枝——希望Word与WPS在文档格式上保持兼容。
面对微软的这一请求,包括雷军在内的诸多金山高层持以赞成的态度。尤其是雷军,他甚至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向国际软件巨头学习的机会。于是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彼此可以通过中间层RTF格式来读取对方的文件。然而正是这一决定,将盛极一时的WPS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早在1992年,雷军就意识到DOS系统操作下的WPS已经不再适应潮流的发展,研发适应Windows操作系统的文字处理软件迫在眉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盘古组件的开发计划浮出水面。
盘古组件开发初期,雷军认为这款基于Windows系统下的汉字处理软件将成为金山历史上的里程碑产品,所以他主动放弃了早已被大众熟悉和接受的WPS这个名称,豪情万丈地将它称为“盘古”。之所以用这个名字,是希望它能够为金山在软件市场上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1994年的中关村还远没有今日的繁华,但是川流不息的人群还是向人们昭示着这个地区的活力。一个年轻人带着一脸的倦容在早餐摊位前风卷残云般消灭了老豆腐、油条这两样标志性的北京式早餐后,话也不多说一句,将钱放在纸盒里便自顾自地低头离开。这个人便是雷军。
那段时间,雷军和他的伙伴们刚刚将办公地点从四季青迁到知春路22号,在那座红砖砌成的四层小楼里他们没日没夜地编写着盘古组件程序。经过一夜通宵达旦的忙碌后,雷军吃过早餐,然后一个人穿行在熙熙攘攘的小贩中间,他们有的在倒卖电脑部件,也有的在贩卖盗版光盘,但不管是做什么的,他们吆喝声、叫卖声让中关村显得活力十足,那是雷军每天仅有的惬意时刻。
每天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小商小贩,但是雷军的眼界却没有被遮蔽起来,他看到了更广阔的未来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他相信金山和盘古一定会走出这熙熙攘攘的街道,走出中关村,走进所有的电脑平台,成为中国人自己的办公软件。
雷军对未来充满希望,但现实却远没有他想的那么乐观。首先“盘古”是一款基于Windows平台的文字处理软件,这与DOS系统下的WPS有着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之前金山在文字处理方面的优势变得荡然无存。其次,微软携Word兵临城下,面对软件行业的龙头老大,金山在研发过程中不容有一丝闪失。最后,对于当时的软件创业者而言,盗版光盘无疑是他们的噩梦,金山和雷军也同样绕不过这个坎儿。
困难很多,但是雷军不打算放慢自己的脚步。1995年4月,在经历了长达三年的研发和改进之后,盘古组件在众人的期待中亮相。在此之前的一个月,雷军动员了北京研发部的所有员工参与到了盘古组件的广告策划和销售宣传中去,他要带领着自己的团队打一场大胜仗。
软件开发的确是雷军和他团队的强项,但销售他们却并不在行。所以,那段时间他们做的唯一工作就是不停地做广告。在他们看来,广告做出去了,买家自然就上门了。殊不知,他们的广告内容恐怕也是十分糟糕的,因为在广告刊登了半个月后,人们打来电话问的不是盘古组件的价格,而是盘古组件是个什么东西?
没有丝毫市场经验的雷军打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场败仗,这场败仗让他败得溃不成军。当时基于WPS在市场上的统治地位,在盘古组件上市前,雷军乐观地认为至少能售出5000套,可是半年之后市场却无情地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因为在这半年的时间里,盘古组件仅仅售出2000余套,而金山在这场战役中却已经耗费了200多万巨资。盘古没有给金山带来一分钱的盈利,还将金山过去几年的家底赔了个底朝天。
“盘古”没能像雷军想的那样开天辟地,相反它悲壮地倒下了。一直以来认为自己能够做一番大事业的雷军如同霜打的茄子,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了。更让他感到痛苦的是,他觉得自己对不住求伯君,也对不住金山,更对不起那些日日夜夜陪着自己奋战的伙伴们。那些天,雷军可谓是身心俱疲。
“盘古兵败”除了给雷军造成极大的打击外,也给其他金山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他们最初加入金山,是为了像求伯君一样功成名就,可如今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从感情上来说他们无法接受这一现实。一些极端的员工甚至认为,自己选择软件开发这份工作本身就是错误的,他们决定离开金山这个伤心地,离开这个他们曾经钟爱的职业。
当时发生的一幕幕,雷军始终铭记于心,直到现在当他回忆起那段往事时,内心还是会无比苦涩:“当时有很多程序高手,都是为了梦想加入金山的,结果我们却做得一团糟。想想付出那么多,最后却没有一点回报,那种滋味是难以忍受的。当时有很多人离开了,我一点都不怪他们,要怪只能怪我自己,毕竟在‘盘古’的开发上,我的责任比谁都大,是我对不住他们。”
“盘古兵败”的另一个消极影响是,金山北京开发部失去了往日的忙碌,曾经那支活力无限、豪情万丈的开发团队陷入了无所事事的状态之中。坚守下来的十几个人不用加班,不用熬夜,他们的工作格外清闲,可是他们却一个个焦躁不安,因为他们失去了清晰的目标。雷军也不明白脚下的路该如何走下去,那段时间他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反思。
1995年,对于曾经承载了中国软件光荣与梦想的金山来说,无疑是充满噩梦的一年,但是对于整个中国软件乃至互联网行业来说,却是孕育希望的一年。那一年,宁波电信员工丁磊一纸辞职信,把自己的铁饭碗砸了个粉碎,在大学教书的马云也不安分地离开了三尺讲台……一个时代的大幕就要拉开。
归去来
俗话说得好,“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盘古组件的溃败并不是金山公司噩梦的结束。随着微软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日渐熟悉,这个国际软件巨鳄的本性终于暴露了出来,它不再像以前一样彬彬有礼,而是转眼间变得无比霸道,它贪婪地吞噬着中国软件人的希望,甚至连曾经的合作伙伴都不肯放过。
通过与金山公司的格式共享,微软公司很快熟悉了中国用户的习惯,这个时候金山公司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变得毫无价值。为了尽快在中国推广Word产品,财大气粗的微软公司投巨资研发出了一款符合中国消费者习惯的Word,并大力度地进行广告宣传,原本被WPS垄断的市场大门,就这样被微软叩开了。
此时的金山公司依然深陷于盘古组件的失败泥沼中,但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市场地位,他们不得不筋疲力尽地迎战微软。由于后续资金的乏力,金山的反抗有些力不从心,虽然他们试图推出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稿纸格式,同时也对WPS进行了深度优化,但是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如同螳臂当车,这个时候的微软已经不是他们所能抵挡的了。直到这个时候,雷军醒悟过来,他们当初上了微软的当。
客观来说,微软的Office Word产品无论从品质,还是稳定性来说,都远远优于同期的WPS。1995年之后,Windows操作系统已经迅速地将DOS系统淘汰,基于Windows系统的Word实现了非常好的兼容,在文字处理方面Word所体现出的人性化和多功能化也很快赢得了人们的好感。
除了微软给金山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外,另外一个致命因素也同样不容忽略。20世纪90年代,电脑产品的兴起,使得盗版光盘如同蝗虫一般蚕食着正版软件的市场,再好的软件只要一上市,就会有大量盗版产品蜂拥而至。Word6.0上市后,盗版商们海量生产,这对于家底雄厚的微软来说,无关紧要,但是对于想与微软打价格战的金山来说却是致命的。因为人们总是更愿意选择品质优良的盗版盘,因为它仅需要10元左右,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嘲讽。
盘古组件的失败使得金山陷入了大萧条之中,而盗版市场给金山造成的重创则成为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1996年,金山公司的账面上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困境,WPS跌到了历史的谷底。金山应该如何走下去,成为摆在每一个金山人面前的残酷问题,对于雷军来说,尤其如此。
1995年底到1996年初,雷军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难熬的几个月。原本规划好的“宏伟蓝图”被毁得惨不忍睹,曾经的志得意满、满怀信心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雷军在短时间内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尤其回到珠海的金山总部,看到昔日热闹的办公室里只有稀稀拉拉的十几个人时,年轻的雷军崩溃了,他陷入难以自拔的自责之中。
为了给金山上上下下一个交代,雷军决定辞职。1996年4月,接到雷军辞职申请的求伯君大吃一惊。其他人离开金山他可以接受,唯独雷军离开他不能答应。因为金山是一棵树,枝枝杈杈断了不要紧,但根不能折了,只要保住根,金山就有翻身的机会,如果连根都保不住了,金山就真的倒了。求伯君没有批准雷军的辞职申请,他给雷军放了六个月的假。
在那六个月里,雷军并没有因为离开金山而开心起来,他的情绪依然十分低落。起初他想去国外待一段时间,但最终没有成行。后来,他又一度想开一个小小的酒吧聊以度日,但是最后却发现自己根本不热爱那样的生活。就这样在百无聊赖中度过六个月之后,雷军想明白了,还是得回金山,跟着求伯君带着金山走出低谷。
做出这个决定后,雷军开始重新振作精神,对自己过去几年所做的事情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反思,这让他有机会对自己和金山进行一次再认识。中国软件业兴起的最初几年时间里,金山公司凭借着一款品质还算不错的产品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口碑,这让自己多少有些妄自尊大。待到国外的软件业的“豪强”们杀入这个市场,才发现人为刀殂,自己不过是鱼肉任人宰割。市场竞争是残酷的,理想主义的创业者不能仅凭自己的热情去蛮干,理想有时候过于脆弱。在意识到这一点后,雷军便不再紧抱着“盘古开天地”的雄心壮志不放,而是变得更加踏实,更加沉稳,虽然依然怀揣梦想,但是已然不像当年那样心比天高了。
1996年11月,雷军重新回到金山公司后,有几条路可供他选择。第一条是做保健品,在金山陷入低谷的那一年时间里,同样做过汉卡生意的史玉柱在保健品市场大放异彩,如果金山能够顺利转型,或许会在保健品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第二条出路是做房地产,虽然海南的地产泡沫给世人敲响了警钟,但是这也让更多商人觅得了一线商机,金山公司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进军地产业。三是继续做WPS,继续搞软件开发,这一行他们最为熟悉,但是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也最为惨痛。
究竟是做保健品、房地产,还是忍着心中的痛扛起民族软件的大旗继续走下去,这让金山人进退维谷。就在大家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雷军拿定了主意:继续开发WPS,继续在软件这条路上走下去。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除了雷军内心深处依然对软件行业有着很深的感情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雷军意识到软件行业将成为下一个十年的先锋产业。他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只要金山人坚持下去,他们就一定能够回到中国办公电脑的桌面上去,重新扛起中国软件的大旗。
雷军的这一决定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不明智的,但是也正是这个决定让雷军成为软件行业里顶级的战略家和战术家。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金山以WPS为旗帜,又陆续开发出了多款实用软件。1997年,销声匿迹一时的金山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只是这次回归的脚步相对于之前来说更加稳健。
1996年,“回来”的不仅仅是雷军,远在国外的张朝阳回国创业,搜狐应运而生,边春晓、王志东这些后来的互联网大佬们也开始竭尽所能地为中国互联网大幕的拉开而做着各种准备,互联网与软件行业的春天即将到来。但是,他们都有一个不容回避的对手——微软。
对手微软
雷军决定带领金山重新回到软件行业中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审视自己的老对手——微软。这位国际软件业的巨头,凭借着Windows系统的优异表现,正在世界各地剿杀着自己的竞争对手。行业内甚至有了“微软之下,寸草不生”的俗语,微软公司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更是放出了“即使盗版,也只能盗我们的产品”的狂言。
事实上,在软件行业里比尔·盖茨说出什么样的狂言乱语都不算过分。因为对于任何一个电脑使用者,或软件编写者来说,他都绝对是这个领域中真正的NO.1。在他的带领下,微软帝国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把中国软件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鉴于微软在软件行业中的特殊地位,在这里,我们必须对它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因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管是雷军和金山,抑或其他的国内软件人,微软都将是他们无法回避的话题和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座大山。
与雷军相比,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在编写第一款软件的时候更加年轻,那个时候他只有17岁,他凭借着这款软件赚取了4200美元。19岁那年,在读大三的比尔·盖茨突然发现哈佛并不是一个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他对自己的老师说:“我要在三十岁时成为百万富翁。”然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哈佛的校园里。
退学后的比尔·盖茨找到自己的高中同学保罗·艾伦一起创建了微软公司,最初他们只是为一些中小公司提供简单的编程语言和软件服务,直到1977年,微软公司搬至西雅图的雷德蒙德后,他们才开始致力于电脑系统程序的开发。
1980年,美国最大的电脑制造商之一IBM公司委托微软为他们的新PC编写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对于当时微软这样的小企业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盖茨自己没有进行研发,而是以五万美元的价格从程序编制者帕特森那里买下了操作系统QDOS的使用权。经过一系列的改写,盖茨将这款软件命名为MS—DOS(也就是微软DOS),并将它提供给IBM公司,从此微软迎来了企业发展的转折点。
20世纪80年代初,IBM的PC机在计算机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MS—DOS系统也因此受到了众多消费者以及计算机生产厂家的热烈追捧。短时间内微软公司扶摇直上,成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实际垄断者。
1983年,MS—DOS在操作系统市场上攻城略地的时候,微软公司的研发人员为了让它更加人性化而开发出一款文字处理的应用程序,也就是Word1.0。这款文字处理软件在推出后不久,便像MS—DOS一样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更有甚者,一些MS—DOS以外的系统也纷纷引进这款文字处理软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苹果公司。
20世纪80年代后期,微软公司不断地尝试推出更加人性化的操作系统,Windows系统呼之欲出。1985年,Window1.0诞生,这款操作系统的界面被人们广为诟病,一时间恶评如潮。但是,鉴于MS—DOS几近垄断的地位,微软公司并没有为此而受损,相反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微软还先后推出了1.01版、1.02版、1.03版和1.04版。
1987年,微软推出了Windows2.0,这同样是一款不成熟的产品,再加上高达100美元的售价,使得人们对它敬而远之。虽然Windows系统依然没有为微软带来可观的利润,但是在Windows1.0和Windows2.0的开发过程中,微软人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让他们距离成功越来越近。
1990年,在经历了前两次的平淡之后,微软公司推出了Windows3.0。由于在界面、人性化、内存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改进,Windows3.0在上市后不久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微软公司也以它为基础,叩开了非英语国家的大门。
在开发Windows操作系统的过程中,微软并没有忘记他们的文字处理软件。早在1985年,在盖茨的牵线下,微软公司的一个开发小组为苹果电脑成功研制了可以展示不同字体、大小和粗细功能的MAC—DOS Word。
随着Windows时代的来临,微软公司近水楼台先得月,早在1989年便率先研制了基于Windows系统平台下的Word。在Windows3.0推出后不久,微软公司在文字处理软件的开发上迅速跟进,一款不同于DOS系统下的文字处理软件就这样诞生了。微软也凭借此举毫无争议地控制了个人电脑文字处理器的市场。
1993年,Windows操作系统迎来了革命性的发展,这一年Windows3.11加入了网络功能和即插即用技术,同时还多了一些局域网功能。然而,这也不过是微软帝国兴起的热身活动罢了。
1995年8月24日,微软公司对外发布了Windows95,这是一款支持32位的操作系统。相对于之前的操作系统来说,Windows95所体现出来的性能优势是巨大的,它的桌面系统更强大、更稳定,同时也更实用。Windows95的推出也彻底结束了计算机桌面的纷争时代,微软帝国正式形成。
在Windows95推出的过程中,MS—DOS7.0作为最重要的主件之一也同时发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软的这一系列举措,预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而在中国市场上,雷军却依然在坚持盘古组件的开发,并且天真地认为它能够开创新时代。
但是我们不能责怪雷军的幼稚和轻狂,在盘古组件的开发上,金山公司可谓是倾尽所有,最大程度上提供了物质支援。在北京,包括雷军在内的数十名软件开发人员更是呕心沥血,一刻不敢懈怠。但是,他们对抗的毕竟是动辄就砸几十亿、一个项目就有几千名程序员的微软帝国。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对金山的失败求全责备,而是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敬意,因为正是他们坚守着中国软件人的阵地。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微软帝国依然稳如磐石,但是WPS以及金山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竞争了十多年的老对手,雷军已对微软当初所做的一切释然了,相反他还对微软心存几分感激,因为如果不是微软这个标杆在前面,他很有可能做得远不如现在这么好。
以战养战
兵败“盘古”后,雷军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安然度过六个月。那段时间,雷军做的最多的事情恐怕就是反思与读书。那一年他也不过27岁,可是与大多数同龄人不同,他读的却是《毛泽东选集》。雷军就是从阅读“毛选”开始顿悟的。
盘古组件开发失败后,金山公司濒临破产。雷军回归后,面临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钱。没钱,任何慷慨激昂的回归都没有意义。为了解决钱的问题,求伯君毫不犹豫地将张旋龙给自己买的珠海别墅卖了出去,但是雷军心里明白,这点钱只能救急。从发展的角度来说,金山必须尽快盈利,只有这样WPS的开发才能继续下去。
1996年4月,在金山陷入困境时,一款播放器软件“金山影霸”成功地阻止了金山的急剧下滑的颓势。“金山影霸”的成功虽然没有为金山公司带来暴利收入,但是却足够金山公司养家糊口,这也让金山公司保住了自己的最后一口气。
回到金山后,受“金山影霸”的启发,雷军决定全面出击,什么软件赚钱就做什么,哪怕是小软件。如果在正面战场上不能突破微软公司的全面封锁,那就努力地做好“敌后”工作,把微软公司不愿意做、看不上的小软件做精、做好,这样金山公司就能够“以战养战”,逐渐壮大。与当初那个心比天高的毛头小伙子不同,现在的雷军已经成为一名出色的战略指挥家。
1996年年底,WPS重建计划仍在襁褓之中的时候,金山公司高调地推出了一系列小产品,其中就包括“中关村启示录”、“剑侠情缘”、“金山影霸”、“电脑入门”等。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对此纷纷表示不满,在他们看来,销声匿迹近三年的金山公司身负中国软件人的寄托与希望,如今他们不把精力放在WPS的开发上,而是去做这些让人不屑一顾的小东西,实在是有些不务正业。可是谁又知道金山人背后的痛楚呢?
雷军“以战养战”的策略很快获得了成效,作为中国第一款商业游戏软件,“中关村启示录”的销售状况出人意料,虽然定价为96元,但是在很多销售渠道,它都呈现出一派供不应求的景象。在泥潭中挣扎了近一年的金山,开始逐渐走出泥沼。
但是,雷军的理想可不仅仅是这些。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开发人员,眼光不能局限在这款96元的小产品上,不能因为刚刚有了一点收获就心满意足,要把自己的眼界放宽,放长远,只有这样金山才能重新回到每一台电脑上。
为了了解客户的需求,雷军身先士卒,每天扎在店面里。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雷军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只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销售员。每天他都要面对成百上千的顾客,然后陪着他们说成千上万句话。那段时间,雷军一度认为自己说的话比过去二十多年都多,很多时候看着别人唾沫横飞,雷军倒有些羡慕,因为口干舌燥是他的常态。
1996年,电脑虽然远没有现在这般普及,但是学习电脑却十分热门。在“站店面”的过程中,雷军经常遇到打听电脑入门类软件的人。作为一个职业编程人员,雷军发现向服客作这样的推荐竟然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大多数软件过于专业化,而入门级软件却少之又少,雷军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块巨大的市场。
回到办公室后,雷军第一时间通知软件研发部门,要求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一款电脑入门级的软件,就这样“电脑入门”诞生了。一个月之后,“电脑入门”轻轻松松地售出一万余套,取得了非常不错的业绩。
真正让金山打了翻身仗的是“金山影霸”。这款产品在4月份刚刚上市的时候,一天之内就售出了150套。这个数字让当时所有的人都大吃了一惊,因为这样的销售数字在之前是闻所未闻的。
回到金山后,雷军没有忽略这款功勋产品。考虑到当时更多的用户对电脑知之甚少,为了最大程度上给他们提供方便,“金山影霸”添加了自动播放功能,也就是说用户只需要将影碟放入光驱,“金山影霸”就会自动播放,而不需要用户再去选择文件。这样小小的改变,对于软件开发者来说不算什么,但这却标志着雷军市场意识的觉醒。从那以后,雷军便不再只是埋头于软件程序的编写,而是拿出精力做市场了。
凭借着“金山影霸”的精彩表现,濒临破产的金山公司在悬崖边上止住了下跌的颓势。这个时候,很多金山人开始弹冠相庆,雷军却明白这仅仅是金山重回正轨的第一步,他还在酝酿着更多精彩的表演。
1995年年底,雷军应邀到联邦董事长苏启强家中做客。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两人闲聊起来。苏启强建议雷军花60万买下当时畅销的“译林”软件(作为一款翻译软件,“译林”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是雷军却不认同苏启强的观点,他认为金山公司能够用更小的代价,研发出比“译林”更好的软件。
1997年,做一款翻译软件的旧事重提。在雷军的主持下,“金山词霸”的研发提上日程。5月,“金山词霸I”作为词典类工具软件正式面世,定价48元,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售出五万套。雷军决定趁热打铁,在10月份又推出了“金山词霸II”,定价78元,虽然卖得不温不火,但是金山却在词典市场上后来居上,一举成为霸主。
在金山的小产品一路高奏凯歌的同时,金山的拳头产品WPS也在酝酿许久之后重新踏上了征程。这一次,雷军没有了盘古开天地的豪气,他们沿用了在中国消费者中早已建立起良好口碑的“WPS”品牌,将新产品命名为WPS97。在“盘古事件”后,雷军又一次回到了通用软件的平台上来,这一次,他希望自己能够走得更远。
1997年,作为一种全新的事物,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并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软件行业的飞速发展。一时间,形形色色的软件研发公司成立起来,各种各样的软件充斥在这个市场上。这个时候,雷军和金山公司一样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等待他们的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可是他们依然任重道远。
价格改革
1997年6月,WPS的程序员沈红宇带着WPS97的α版参加北京软件展览会。在这次展览会上,沉寂了几年的WPS再次引起了轰动,参展商家对WPS97好评如潮。直到这个时候,人们才发现,金山并没有忘记他们曾经所做的一切。
1997年10月,基于Windows平台下的WPS97横空出世。这是第一款运行在Windows平台下的国产文字处理软件。这一年国内很多权威媒体,将WPS的回归评为中国电脑界的十件大事之一。
WPS重归市场之后,昔日辉煌重现。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销售了13000多套,金山公司向当时的经销商联邦公司的店面派出了大批驻店人员。与此同时,很多国内软件厂商将WPS与自己的产品进行捆绑销售。一时间WPS97出现在各种软件套装之中,企鹅套装、联想套装、洪恩工具套装,各种各样的套装可谓层出不穷。这一年,金山公司还应邀为成都军区量身定做了WPS97军用版。
“金山影霸”在关键时刻保住了金山的身家性命,WPS的回归意味着昔日的王者归来,但是真正拉开金山重登王者宝座序幕的却是“金山词霸III”。
1998年8月31日零点,为了顺利推广自己的新系统Windows98,微软公司在海淀剧院门前举办了名为“午夜疯狂”的露天发布会。这场发布会聚集了香车、美女,可谓夺人耳目,但是由于涉嫌扰民,被警方出面制止。
那天夜里,微软着着实实地给雷军上了一课。早已专注市场开发的雷军第一次意识到软件推广可以这样做,他决定现学现卖。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金山公司联系了歌手白雪、零点乐队,又联系了北京友谊宾馆,与此同时雷军还组织人手、加印海报,将“秋夜豪情——金山词霸III首发仪式”的消息传遍北京的角角落落。
1998年10月10日晚8点,北京友谊宾馆的前广场上人山人海。两个小时的首发仪式是高潮迭起,1000多套“金山词霸III”被赶来的人们购买一空,10台问天电脑和15台LJ2110P激光打印机作为奖品也被参与活动的人们悉数抽走。这次活动后来被求伯君和雷军视为一次完美的、无懈可击的商业运作。
“秋夜豪情”发布会是金山第一次大规模的市场推广活动,当时市场反响十分强烈,很短的时间内就售出30000多套。但是当“秋夜豪情”的热情消散后,“金山词霸III”的销售额归于平淡,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仅仅售出30000套。
当“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出现的时候,雷军决定做一件大事情,那就是价格改革。长久以来,金山产品的价格并不像微软那样高高在上,当微软的Word动辄几百元的时候,WPS也始终奉行的是低价政策。“金山词霸”的销售价格更是低到了冰点,仅仅为48元。
1999年“金山词霸2000”和金山公司的新产品“金山快译2000”相继推出,当时很多人坚持将销售价格定在48元,但是雷军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在盗版横行的市场大环境下,价格是用户唯一关心的,所以在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研讨后,金山公司将这两款新问世的软件价格定在了28元。
事实上,对于28元的价格雷军心里也不是很有底,毕竟盗版光盘的价格远比28元更便宜。如果两款产品上市后没人买账,那金山将面临着多种危机。为了彻底摸清市场,雷军前往石家庄,拜访了联邦公司的销售点。让雷军欣喜的是,这个价格得到了联邦的拥护,他们承诺购买20000套。有了联邦的承诺,雷军才把心放宽了一些。
1999年10月21日金山公司正式通过媒体宣布,在为期三个月的促销期内,“金山词霸2000”和“金山快译2000”的价格将从168元直接下调为28元。这个消息一经公布,马上在软件行业和电脑用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10月30日,“金山词霸2000”正式上市,北京图书大厦的销售现场火爆异常,购买者排成了长龙,在六个小时内就售出了3000套。当天,整个北京地区的销售量达到了27000套。三天之内,“金山词霸2000”首批软件销售告罄。这一结果大大出乎雷军的意料,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金山词霸2000”和“金山快译2000”已经在全国卖断货。
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需求,金山公司在11月6日,再度向市场供应了15万套“金山词霸2000”和“金山快译2000”,结果仅仅两天时间就再次断货。那段时间,雷军的电话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催货电话打爆。为了应付催货的经销商,雷军不得不亲自监督生产线,以保证货源的供给,金山的员工甚至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开发任务,去充当搬运工。
一个月后,“金山词霸”的第100万套产品下线。作为国产软件史上零售最多的正版软件,国家图书馆对“金山词霸2000”和“金山快译2000”作永久珍藏。
2001年,在北京申奥成功后没多久,金山公司推出了“金山词霸2002”和“金山快译2002”。在发布会现场,雷军破天荒地给李阳颁发聘请证书。作为“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对软件开发可谓知之甚少。
这一年的10月20日,一场更大规模的营销活动在首都体育场拉开了帷幕。那天,当两万多名观众手舞足蹈地与李阳一起用英语高喊的时候,雷军感慨万千。然而好戏并没有就此结束。
2002年,为了让WPS适应新的发展趋势,金山推倒了过去14年积累下的500多万行代码,对WPS进行重新编写。这一次,雷军将竞争的目标直指微软。
2003年开始,WPS与微软在政府采购市场上大打出手。凭借着自身的优良性能和国家的政策支持,金山赢得了56%的采购份额,赢了与微软交手以来的第一个回合。2005年,WPS2005横空出世,与体积庞大的Word相比它的体态可谓是无比轻盈,只有区区15MB。这次WPS赢得了众多用户的支持,WPS再下一城。
如果说政府采购带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性,使得金山在中国市场创下高收益的话,那么2006年,在日本市场上,WPS2007凭借自身的出色性能在登陆日本市场短短几天后,一跃成为日本最受欢迎的办公软件,可以说这是WPS在正面市场上对Word的一次完美阻击。时隔半年,WPS在越南上市,在当地掀起了购买狂潮,金山也就此走出国门,开始在世界办公软件市场上与Word分庭抗礼。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看着这一连串高潮迭起的演出,雷军并没有迷失自己,他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脚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中国通用软件的带头人,雷军一路走来,的确要比大多数人更艰辛一些。
勤学苦干的“IT劳模”
若非热爱,谁肯做劳模?谁肯没日没夜地跟自己死磕?雷军肯。他说,金山是一座山,16年,他所有的精力都爬在这座“山”上。金山上市,甚至给了他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感觉。尽管千难万难,终究还是攀登上去了。
2007年10月,金山在香港上市。求伯君累了,休养去了。雷军却仿佛不知疲倦,情绪激昂地对着一拨又一拨的记者侃侃而谈。但是,两个月后,雷军出乎意外提出辞职,决绝地离开金山,引起整个行业的震撼、迷惑和不解。
只有雷军自己才知道,多年来,没有周六周日,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已经让他的身心受到损害,无止尽的疲惫如影随形。休了四周的假之后,这位中关村里公认的劳模,最勤奋的劳模,终于扛不住了,放手了。每个人都有一个极限,一旦过了那个极限,反而会不管不顾、理直气壮地随心所欲了。彻底放弃,对他而言,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长期以来,雷军都在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劳模”兼“铁人”精神,死扛着打硬仗,可金山依然苦难深重。就连当初恳求金山收购的腾讯,都已经家大业大,可金山还在为利润不到一两千万而发愁。尤其在“前有微软,后有盗版”的窠臼里,金山的生存环境相当之恶劣。微软之下,寸草不生。1994年,微软进入中国后,WPS被Windows取代,金山差点倒闭。为了反击,雷军呕心沥血研发“盘古组件”,却以惨败告终。
1996年,金山公司几乎到了难以维继的地步,200多人的公司,走得只剩下20来个。哪怕就这样的规模,金山也为工资发愁。为此,求伯君甚至卖掉了自己的别墅。雷军在家里足足“休整”了六个月之后,11月重新回到金山,帮着求伯君收拾残局。
2003年5月,金山终于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8000万孤注一掷投入网络游戏。进入完全陌生的领域,大家起初都有点发懵。但是雷军依然充满激情,集中了一批骨干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公司上下包括司机、前台人员都玩起了游戏。好几个月,雷军基本上都是白天工作,晚上通宵玩游戏,亲自测试产品质量。这一点,恐怕在圈子里只有同样狂热的巨人老板史玉柱能够做到,史玉柱也曾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在玩游戏,四五台机子一块打。
雷军经常自嘲说:“总而言之,我是以勤学苦干出了名的,行业里对我最多的美誉就是‘IT劳模’。”因为雷军的事必躬亲,下面的工作人员压力很大。可也正是这种基于完美主义的苛求,挽救了金山。
随着《水浒Q传》、《大话春秋》、《石器时代》、《剑侠情缘网络版》等网络游戏的横空出世,金山终于摆脱了前有炮轰后有追兵的狼狈,年均营业额增长68%。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正在上升状态的金山很快就得到淡马锡、英特尔投资基金和新宏远投资基金三家风投的支持。有了充沛的资金,金山终于成功上市。
“我们一跑跑了八年,相信绝大部分公司都被上市拖垮了。”雷军感叹说。随着金山的上市,一个中国最大的程序员富豪群开始诞生。根据金山公告显示,年初发放了1.08亿巨额期权,大约有30%的员工获得了股票期权,其中60%集中在研发部门。根据雷军透露,金山至少有100名程序员身家超过100万元,430多名员工从中受益。
执掌金山16年,雷军历经痛苦不堪的失败,在泥泞中匍匐前行,其艰难可想而知。金山上市之后,他不希望金山继续扛着深重的苦难前行,希望能够“迈着快乐轻盈的步伐”,能够轻松快乐一些;也不愿再看到兄弟们继续睡地铺,没日没夜地熬夜加班,苦兮兮地看着别人过富足的生活。
与此同时,这位“最年轻的老革命”也开始陷入反思:做企业,真的需要这么多艰难吗?问题出在哪里?我不比别人笨,还比别人勤奋,为什么我弄个企业就这么磕磕绊绊,那么不容易?为什么马云那么容易,陈天桥那么容易?
想了很久之后,他终于找到了答案——顺势而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高山上的石头,顺势踢它一脚,它自己就滚下去了,就成功了,巴菲特讲的滚雪球,也是顺势而为。
“在金山后期我就觉得不对了,当你坚信自己很强大的时候,像坦克车一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但是当你杀下来以后,遍体鳞伤,累得要死,你在想,别人成功咋就那么容易?”雷军说。
杀敌一万,自损三千。有时候,猛打猛捶的努力是不管用的,选对方向才是关键。金山有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工程师,是一支战斗力很强、执行力很强的“精锐部队”。但是,在中国PC工业时代、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多次市场机遇中,于埋头苦干中错失了机遇。别人做互联网的时候,他继续做软件,最后软件业整体不行了。在他一边做软件一边做互联网的时候,又错过了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间,最后还被软件给绊住了。
而那些早年默默无闻的腾讯、盛大、新浪、淘宝等企业,却因紧紧跟随时代的浪潮,轻轻松松就青云直上,势如破竹,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最令雷军郁闷的是,他年复一年地苦干硬干,摸着石头过河,最后却悲剧地发现——河上原本有座桥,石头都白摸了。
离开金山后,他无心插柳地做起了风险投资,投资于他的熟人圈子,结果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玩得风生水起。他投资于凡客、UCweb、尚品网等企业,很少失手。徐小平曾经说,在投资界雷军就是神一样的人物,“非常非常厉害”。
忆及往昔,雷军只是淡淡地说道:“20年前,我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觉得没有什么不可能做的事情。现在,我会事先掂量一下——没有必要什么事情都去做,要做重要的事情,少做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