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家庭生活 三、辛勤的一生
朱元璋用全部精力、时间,管理他所手创的朱家皇朝。
全国大大小小的政务,都要亲自处理。交给别人办,当然可以节省精力、时间,但是第一他不放心,不只怕别人不如他的尽心,也怕别人徇私舞弊;第二更重要的,这样做就慢慢会大权旁落,而他这个人不只是要大权独揽,连小权也要独揽的,以此,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办公,批阅公文,一直到深夜,没有休息,没有假期,也从不讲究调剂精神的文化娱乐。照习惯,一切政务处理,臣僚建议、报告,都用书面的文件——奏、疏,等等,他成天成月成年看文件,有时也难免感觉厌倦。尤其是有些卖弄学问经济,冗长而又不中肯,说了一大堆而又不知所云的报告,看了半天还是莫名其妙,怎能使人不发火、恼怒?洪武九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万言书,他叫人读了六千三百七十字以后,还没有听到具体意见,说的全是空话,大发脾气,把太素叫来,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又叫人读一遍,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以后,才涉及本题,建议五件事情,其中有四件事情是可取的、可行的,元璋即刻命令主管部门施行。同时指出这五件事情有五百多字就可以讲清楚了,却啰啰嗦嗦说了一万七千字,这是繁文之过;自己厌听繁文,打了人,承认这是过失,并表扬茹太素为忠臣。为了教育全国官民,他把这件事情的经过亲自写成文章公布,规定了建言格式,文章说:
洪武九年,朕见灾异万端,余无措手,于是特布告臣民,许言朕过。……是以近臣刑部主事茹太素以五事上言,其书一万七千字,联命中书郎王敏立而诵之,至字六千三百七十,乃云才能之士,数年以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不过应答办集。又云所任者多半迂儒俗吏。言及至斯,未睹五事实迹,意其妄言,故召问之:尔为刑部之官,彼刑部官吏二百有余,尔可细分迂儒俗吏乎?使分之而又无知其人者,于是扑之。
次日深夜中,朕卧榻上,令人诵其言,直至一万六千五百字后,方有五事实迹,其五事之字止是五百有零。朕听至斯,知五事之中,四事可行。当日早朝,敕中书都府御史台著迹以行。吁,难哉!……今朕厌听繁文而驳问忠臣,是朕之过。有臣如此,可谓忠矣。
因如是,故立上书陈言之法,以示天下。若官民有言者,许陈实奉,不许繁文,若过式者问之。
经过这番整顿以后,奏章只陈实事,从此他读文件就省了不少精力、时间,工作效率提高了。到废中书省以后,六部府院直接对皇帝负责,政务越发繁忙,以洪武十七年九月间的收文为例,从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件,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平均他每天要看或听两百多件报告,要处理四百多件事。
他早年过的是缺衣少食的穷苦日子,中年在军队里,在兵火喧天、白刃相接的戎马生活中度过,四十岁以后,把全副精力处理国事,过分紧张疲劳,五十岁以后,体力便支持不住了,害了心跳很快的病症,宋濂劝他清心寡欲。他又时发高热,好幻想,做怪梦,在梦中还看到了天上神仙宫阙。有时喜怒不常,暴怒到失去常态。特别使他感觉痛苦,影响精神体力的是家庭之间、父子之间的矛盾。
元璋的大儿子皇太子标,生性忠厚,长期接受儒家教育,被教养成儒生型的人物。老皇帝过了五十岁以后,精力有点不济事了,就要皇太子帮着处理一般政务。一来是分劳,二来也趁此训练这下一代皇帝办事的能力,指望他儿子是汉文帝,不是汉惠帝。但是,父子俩出身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生活实践不同,一个是从艰苦斗争中成长的,一个是在太平环境中成长的,思想作风也就自然不同。老皇帝主张以猛治国,运用法庭、监狱、特务和死刑震慑官民,使人知惧而莫测其端,皇太子却大讲其周公、孔子之道,讲仁政,讲慈爱,杀人愈少愈好;老皇帝要用全力消灭内部的敌对力量,巩固皇家统治,皇太子却要照顾将相过去的汗马功劳,照顾亲戚情谊,兄弟友爱,向父亲说情争执,一个严酷,一个宽大,一个从现实政治斗争出发,一个从私人情感出发,父子俩的分歧日渐扩大,有时也不免发生冲突。明朝的野史家传说,宋濂得罪,皇太子为他的老师哭救,元璋发怒说:“等你做皇帝赦他!”皇太子惶惧投水自杀,左右赴救得免。又说皇太子谏元璋:“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元璋不做声。第二天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下,叫皇太子拿起,皇太子面有难色,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皇太子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怎么样的皇帝,就有怎么样的臣民。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掼,皇太子只好逃走。这两个故事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却反映了一部分他们父子之间矛盾情况。
元璋费尽心机,制造了多次大血案,把棘杖的刺都弄干净了,却又发生意外,皇太子于洪武二十五年病死。六十五岁的老皇帝受了这严重的打击,伤心之至,身体一天天软弱下去,头发胡子全变白了。
皇太子死后,立允炆为皇太孙,才十六岁。
皇太孙的性格极像他的父亲,元璋担心他应付不了这个局面,诸将大臣将来会不服他的调度。只好再一次斩除荆棘,傅友德、冯胜这几个仅存的元勋宿将,也给杀光了。
元璋学习了元朝的历史教训,认定皇位继承是维持皇朝安全的根本制度,必须规定严密的法则,才不会引起家族间的纷争,造成宫廷政变,最好的办法是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长承袭制。在立了皇太子以后,为了要使诸王安分,保护和维持大宗,洪武五年命群臣采汉、唐以来藩王善恶事迹可为劝戒的,编作一书,名为《昭鉴录》,颁赐诸王,进行宗法教育。立皇太孙后,又编了一部书,叫作《永鉴录》。二十八年又颁布《皇明祖训》条章,把一切皇帝、藩王和臣下所应遵守的、不该做的事,都详细列举,并定制后代有人要更改祖训的,以奸臣论,杀无赦。希望用政治教育的方法,用制度、法律的约束,使藩王大臣都能忠心服从这未来的小皇帝,朱家皇朝的族长。
但是,元璋失败了,他的安排和苦心的教育并不能发生作用,权力的争夺引起兄弟之间和父子之间更深刻的矛盾。第二子秦王在藩多过失,“不良于德”,二十四年召还京师。第三子晋王为人多智数,性骄,在国多不法,有人告发他有异谋,元璋大怒,皇太子力救,二人才得免罪。二王都靠不住,元璋才特派皇太子到关、陕巡视,带晋王回朝,痛加训戒以后,二王答应改过,才许回藩。太子死后,二十八年秦王死,三十一年晋王死,都死在元璋之前。皇太孙即皇帝位后不久,用种种方法削减藩王的权力,展开了皇朝和藩王之间的斗争,元璋第四子燕王棣就起兵南下,援引祖训,以靖难为名,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占领南京自立为皇帝,是为明成祖。离老皇帝之死,还不到五年。
洪武三十一年,元璋已经七十一岁了。五月间病倒,躺了三十天,离开他手创的皇朝,安静地死去。葬在南京城外钟山山下,名曰孝陵,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
遗嘱里有一段话:“朕膺天命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八个字写出了他辛勤的一生,也写出他在统治阶级内部激烈斗争中的心境。
元璋的相貌不很体面,曾经找了许多画工,画像十分逼真,愈是逼真,他就愈不满意。后来有一个聪明的画家,画的面貌轮廓有点像,却是一脸和气,看着很仁慈,这才传写了很多本子,分赐给诸王。这两种不同的画像,到现在都有传本。
和历史上所有的封建帝王比较,朱元璋是一个卓越的人物。他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结束了元末二十年战乱的局面,使人民能够过和平安定的生活;在于能够接受历史教训,对农民做了一些让步,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推广棉花和桑枣果木的种植,在北方地多人少地区,允许农民尽力开垦,即为己业,大大地增加了自耕农的数量;在于解放奴隶,改变了元朝贵族官僚大量拥有奴隶的落后局面,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于大力清丈田亩,制成图册,相应地减少了一些赋税负担不均的情况;在于保护商业,取消了书籍和田器的征税,繁荣了市场;在于规定了对外政策,吸取元朝对外战争失败的教训,总结为一面必须抗击外国侵犯,一面也不许可轻易犯人;在于严惩贪官污吏,改变了元朝后期的恶劣政治风气;在于改变元朝匠户制度,住坐、轮班的匠户有大部分时间可以自由生产,部分地解放了匠户的劳动力,推进了民间手工业的生产;在于不信符瑞,不求长生,讲究节俭,不搞一些像秦始皇、汉武帝、宋真宗搞过的糊涂事;在于限制僧道的数量,减少了不劳而食的寄生虫,也相应地增加农、工业的劳动力,这些措施都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的,有利于社会的前进的,是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安定局面打了基础的,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他的缺点也很多。首先他原来是农民革命的领袖,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推翻蒙汉地主的联合统治,是反对地主阶级统治的。但是,由于旧社会的传统势力,由于接收、改编了大量的地主军队、地主军官,由于地主阶级的儒生的大量参加,由于不自觉地继承了元朝的统治机构,使他逐步变质,最后叛变了农民革命,攫取了农民革命胜利的果实,从反对地主阶级统治到自己成为地主阶级的头子,地主阶级利益的保护人,反过来镇压农民革命,这个严重的罪恶,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替他开脱的。
其次,他的以猛治国的方针,过分地运用特务组织,制造了许多血案,野蛮惨酷的刑罚,大量的屠杀,弄到“贤否不分,善恶不辨”的地步。许多卓著勋劳的大将和文人,毫无理由地被野蛮杀害;锦衣卫和廷杖两桩敝政,在明朝整个统治时期发生了极其恶劣的作用,都是他开的头,立的制度。
第三,政治上的措施是必须随社会、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朱元璋却定下皇明祖训,替他一二百年后的子孙统治定下了许多办法,并且不许改变,这就束缚了、限制了此后政治上的任何革新,阻碍了时代的前进。
第四,他所规定的八股文制度,只许鹦鹉学舌,今人说古人的话,却不许知识分子有自己的思想、看法,严重地起了压制新思想,摧残科学、文化进步的有害作用。
第五,他自己虽然不信神仙、报应,却为了使臣民信服,大肆宣扬许多荒诞的神迹,欺骗、毒害人民,这科方法也是很恶劣的。
如上所说,朱元璋有许多功绩,也有许多缺点,就他的功绩和缺点比较起来看,还是功大于过的。他是对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起了推动作用的,是应该肯定的历史人物。在历代封建帝王中,他是一个比较突出、卓越的人物。
此外,他还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指挥才能是从战争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比较突出的两次战役:一次是对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争,他先打陈友谅,后打张士诚,从被动变成主动,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军事危机,各个击破;一次是北伐战争,先取鲁、豫,封锁关、陕,剪其枝叶,然后直取大都,不战而下。在军事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他在军事上的成功,也可以总结成几条经验,第一是他有比较严格的军事纪律;第二是有盛产粮食的根据地;第三是采用屯田政策,保证军食供应;第四是对敌人的调查研究,情报工作做得很好,知己知彼,所以能够百战百胜,能够巩固、扩大胜利。这也就是他的同时代的群雄都先后失败了,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1964年2月1日重写,4月2日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