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7岁奋起 亚琛的誓言

在现代,德国领土的西端非常靠近比利时。从科隆西行70公里左右有一个城市叫亚琛(Aachen)。在中世纪,这个城市用拉丁语称呼,叫作“阿奎斯格拉纳”(Aquisgrana)。它是中世纪著名的基督教徒朝圣地之一,位居耶路撒冷、罗马、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之后。中世纪基督教徒皆知的神圣罗马帝国首任皇帝查理大帝在亚琛去世,他的遗体就安葬在这里。

1215年,20岁的腓特烈去了亚琛。7月25日,在以查理大帝墓地为中心建起的亚琛主教堂里,已经成为密友的美因茨大主教西格弗里德亲手为腓特烈戴上了真正的皇冠。很多研究家认为,从戴上真皇冠的这一天开始,腓特烈才正式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亚琛的加冕典礼立即引起了反响。德意志中部的诸侯纷纷抛弃奥托,站到了腓特烈这边。奥托只得节节后退。

腓特烈到亚琛去举行加冕典礼,目的当然是向欧洲的全体基督教徒宣示,只有他才是查理大帝创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正统继承人。不过,这次表演的目的不仅在于激起人们对“遥远过去”的回忆,还在于唤起人们对“最近过去”的记忆。40年前,腓特烈的祖父“红胡子”皇帝也在亚琛举行了加冕典礼。腓特烈一世皇帝死后,德意志人也一直以他而自豪。对20岁的腓特烈二世来说,宣示自己是他的嫡孙,其效果抵得上千军万马。

也许是这个原因,加冕典礼结束后,腓特烈随即在亚琛宣誓进行十字军远征。祖父“红胡子”死在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途中。父亲亨利登上西西里王位就立即宣誓要进行十字军远征,但却英年早逝而未能实现。从第一次十字军远征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身穿胸缀红色十字的军装远征东方,仍然像是欧洲诸侯的家业一般,皇帝和国王也不例外。

然而,身在亚琛的腓特烈是一个刚把皇冠戴在头上的20岁青年,并非一定要在这时宣誓。在亚琛举行加冕典礼的条件中没有十字军远征这一条,身在罗马的英诺森三世教皇也没有提这样的要求,是腓特烈自己决定并果断地在亚琛宣誓进行十字军远征的。

如果知道多年以后腓特烈对十字军远征的想法,后世的研究家们当然都会问:腓特烈为什么要在这时宣誓呢?然而,他们给不出答案,只能凭想象。有一位研究家说,在查理大帝的墓前举行加冕典礼,腓特烈再稳重也该有与其年龄相符的兴奋。他再早熟,毕竟才20岁。然而,腓特烈还是一个对民众的想法很敏感的君主。

腓特烈在为举行加冕典礼北去亚琛途中的某地,大概跟与他反向南去的一群少男少女擦肩而过。这一时期,先在法兰西,接着在德意志发生了十字军历史上最为悲惨的“少年十字军”事件。在德意志,居住在以科隆为中心的莱茵河沿岸的少男少女们,正在一位名叫尼古拉斯的少年率领下奔赴热那亚。

这次在十字军史上被称为“少年十字军”的事件是少男少女们自发的行动。但他们还没有来得及乘船去东方,就以悲惨的结果告终。当然,这一事件反映了这一时期民众的想法。

1099年,靠着第一次十字军远征,长期遭受伊斯兰教徒统治的耶路撒冷回到了基督教徒手中。这一壮举被基督教徒称为从异教徒伊斯兰统治下的“解放”。

但是,在88年后的1187年,伊斯兰方面在萨拉丁的统率下成功反击,耶路撒冷又回到了伊斯兰教徒手中。但基督教徒并没有因此中断朝圣。耶路撒冷对基督教徒来说是最重要的朝圣地,无人对此存有异议。萨拉丁是一位现实的统治者,他没有破坏矗立在耶稣基督墓上的圣墓教堂,把它妥善保留下来,并像以前一样认可基督教徒朝圣。不过,朝圣必须得到伊斯兰教徒的许可,并支付参拜费。

然而,十字军运动正是因为不能忍受这种朝拜的条件而兴起的。欧洲世界因圣城耶路撒冷再度落入异教徒之手而愤怒。他们为夺回圣城派去了第三次远征的十字军。在伊斯兰世界之雄萨拉丁与基督教世界之雄狮心王理查之间,被称为“花一般第三次”的壮烈战斗反复进行,但十字军最终没能夺回圣城。

此后,欧洲又以法兰西封建诸侯为主,派出了第四次远征的十字军,但他们并没有去巴勒斯坦,只是攻陷了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随后解散。

再后来,诸侯和国王们都不再关心解放圣城。法兰西王腓力和英国国王约翰只热衷于在欧洲争夺领土。这期间,基督教徒的圣城耶路撒冷一直处在伊斯兰的统治之下。到1215年腓特烈在亚琛举行加冕典礼为止,这种状态持续了28年而毫无改观。

诸侯不管,国王不顾。民众对这样的现状感到不满和愤怒,“少年十字军”便成为他们的代言人。正因为他们是莽撞的少男少女,这些不满和愤怒才得以爆发出来。

不论怎样早熟,腓特烈毕竟才20岁。他的大叔父康拉德参加过第二次十字军远征,祖父“红胡子”也参加过第三次十字军远征。他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也许正是由此而生的炽热念头让这位20岁的皇帝宣誓进行十字军远征。其时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实现远征,这些都可以日后再定。他的一贯做法是先放出风去,到要真做的时候再现实地推进。

他的这一系列行动也是在向远在罗马的教皇发出远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