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作为皇帝 迈向法治国家的第一步

腓特烈从教皇那里得到了十字军远征延期的许可。他在这一时期的目标是重整由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组成的“西西里王国”。他向教皇提出的延期理由也并非谎言。年轻的皇帝想以不同于德意志的形态实现对西西里王国的重组。

用一句话来说,这个形态不是联邦制,而是中央集权制。再用一句话来说,这个形态不是封建社会的延续,而是要打破封建制向近代君主制国家转变。

封建社会是诸侯这样的强者统治的社会。如果能从强者手中夺得既得权力并集中到君主手中,实现君主统治下依法运营国家的目标,那么,仅凭实力的社会将会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

腓特烈的领国分别在阿尔卑斯山的南北两侧。按现代国别来看,分为德国和意大利。腓特烈试图用不同的方法统治德国和意大利。这也是他了解了两地各种不同情况后做出的现实选择。

腓特烈在德意志的权力是由于封建诸侯选他才享有的,说起来是一种“受人之托的权力”。

而他对西西里王国的统治权是从母亲那里继承而来的世袭权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力”。

正如前述,在德意志,封建诸侯这个词所概括的内容实质上包括了“世俗君主”和“神职君主”。大主教同时是广阔领地的领主,这种中世纪现象在当时的德意志司空见惯。

相反,在“西西里王国”,即使是在王国内势力强大的神职人员,如巴勒莫大主教或卡普亚大主教,也没有辽阔的领地。原因是西西里曾处于身为伊斯兰教徒的阿拉伯人统治之下达200年之久,诺曼王族从北面的法兰西移民过来,征服了这里,西西里才重新回到了基督教的范围内。而这次回归是在没有罗马教皇参与的情况下实现的。既然教皇没有参与,即便他可以派大主教赴任,也不能再要求给大主教大片的领地。意大利南方和西西里岛不像德意志那样普遍存在名为“神职君主”的封建诸侯,其原因就在于此。

不过,由意大利南方和西西里岛组成的“西西里王国”是以诺曼人征服这种军事行动的形式建立的,所以被类似“世俗君主”的封建诸侯们割据了,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过度割据。只要不能成功地剥夺这些人的既得权益,就实现不了从封建社会向君主制国家的转变。腓特烈要同这些诸侯打心理战,他甚至利用了加冕典礼。他邀请了很多“西西里王国”的封建诸侯参加了在罗马举行的由教皇直接为皇帝加冕的典礼,受邀人数之多远远超过了他从德意志带来的随行诸侯。不言而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给那些从意大利南方前来罗马参加加冕典礼的诸侯们以深刻印象,你们的主人已不仅仅是“国王”,他现在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了。

德意志与西西里王国的最后一个区别在于能够动员多少优秀官员。

封建制度下,领主对自己领地内的事务可以自治处理,所以才被称为封建领主。但要从他们手中收回既得权力,向君主制国家转化,官僚制度的建立便不可缺少。而且,人员从长官级别的高级职务到书记这样的下级职务都得配齐,所需人数相当巨大。

在13世纪初期,既会写文章又精通法律的人才大都聚集在意大利中部和南部。这是因为,教廷在某种意义上与专制君主国类似,它经常会有官僚制度方面的需求。在意大利中部的博洛尼亚创立最早的大学,也不单单是为了研究神学。这所大学还是罗马教廷组织上所必需的“教廷官僚”的供应地。

德意志没有教廷。所以,即使想在这时的德意志建立专制君主国家,也不能指望保证有人数充足的官僚能把君主脑中的政策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