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作为皇帝 欧洲第一所国立大学

在11世纪末期到13世纪的200年间,中世纪进入了后半叶,欧洲的基督教世界也从以前的停滞状态进入了变动的时代,时代终于要逐渐摆脱罗马帝国灭亡后开始的黑暗的中世纪了。

首先,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口增加了。

“上帝所望”的口号一经提出,人们便蜂拥而至巴勒斯坦。由此导致了1097年到1291年这200年间的十字军远征运动。这也不能不说是因为人口增加的缘故。

欧洲基督教徒因十字军而信仰之心弥笃,十字军运动的主力法兰西迎来了教堂建筑的鼎盛期。鲁昂大教堂于1201年开工,1250年落成。亚眠大教堂于1220年动工,1269年完工。还有很多建筑也完成于这一时期。13世纪可谓是哥特式建筑繁花盛开的时代。

人们的兴趣朝着多方面发展,当然会有一部分朝着知识的方向发展。至今犹存的欧洲著名大学也都集中创办于11世纪末到13世纪前半叶这段时间。

以欧洲最古老大学而闻名的博洛尼亚大学创建于1088年。刚开始时的形式是,想学习的年轻人集中在一起,组成学生组织,延聘教授,由学生组织向教授们支付授课费用。也就是说,不是先有大学再有学生组织,而是先有学生组织再有大学。由于这所大学专门教授神学和教会法,罗马教廷理所当然地成为这所大学的赞助人。

巴黎大学是继博洛尼亚大学之后建立的大学。不过,这所大学在1170年前后创建时,神职人员在此教授有志于走神职道路的年轻人,作为“塾”更为合适。直到1253年,法兰西王专用忏悔僧索邦创立了索邦大学,这里才成为一个可以称之为大学的组织。这所大学被认为倾向于天主教会,可能也是因为创建人是原来专听路易九世忏悔的人,而路易九世信仰之笃同当时的其他君主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据说牛津大学也是修道僧于1170年左右建立的,但创建后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曲折历史,直到1571年才正式成为大学。其中一个曲折是,一些不满牛津教学内容的学生于1209年创立了剑桥大学。牛津和剑桥的对抗意识早在800年前就已形成,想来令人忍俊不禁。

这种现象是因为当时的大学由神职人员和学生组织共同运营而引起。意大利也发生过类似现象。1222年,博洛尼亚大学有学生不满学校的教学内容,和一些同情他们的教授一起离开博洛尼亚,在意大利东北部的帕多瓦新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是教廷赞助的,而威尼斯共和国很快就成了帕多瓦大学的赞助人。以此为契机,帕多瓦大学改变了教学内容,后来伽利略也来这里执教。腓特烈创设那不勒斯大学比帕多瓦大学建校晚了两年。

虽然这些大学都创建于同一时代,但那不勒斯大学还是有很多地方与其他大学不同。

首先,这所大学不是靠神职人员或学生集资运营,而是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西西里王国国王腓特烈提供的资金即国家资金运营。因而学费全免,教授的报酬也由国库支出。腓特烈在欧洲创办了第一所国立大学。国立的性质也反映在以明确的形式任命校长上。这在其他大学根本见不到。

第二点不同大概就是,教学科目和教授阵容的选定按照腓特烈的想法决定。学生可以有组织,但不是大学的运营机构,只限于为学生生活提供便利。

第三,那不勒斯大学创办伊始就是面向世俗之人的。与其他大学把神学和教会法作为主要科目不同,那不勒斯大学虽然也把这些内容纳入教学科目,但主要科目却是罗马法。此外,那不勒斯大学还教授哲学、逻辑学和修辞学。其中,阿拉伯人研究的,也是腓特烈自己学过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也受到特别的重视。腓特烈设立那不勒斯大学的想法是,要教授意味着全部古代修养的文科七艺的所有内容。

总之,腓特烈特意要自己创办大学的意图,就是要用俗界学者充实教授阵容,从而去除基督教的过滤,在此基础上教授所有科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科目,则是学生的自由。实际上,托马斯·阿奎那(拉丁语读法为托马斯·阿奎那斯)就曾在那不勒斯大学学习,毕业后还留校执教过一段时间,后来成为“中世纪神学的鼻祖”。

那不勒斯大学与同时代大学的不同之处还反映在大学的校训上。所有大学的校训均用拉丁语写成,因为拉丁语是中世纪知识分子的语言。

博洛尼亚大学的校训是“Petrus ubique pater legume Bononia mater”,直译是“彼得是伟大之父,博洛尼亚是法律之母”。

圣彼得是耶稣基督的大弟子,耶稣指定这位弟子为首任罗马教皇。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博洛尼亚大学是法律之母,法律之父终归还是基督教会。

牛津大学的校训是“Dominus illuminatio Mea”,意为“神是我们的光明”。这里也把上帝即宗教与探求知识密切联系了起来。在这一点上,这两所大学是相通的。

据说那不勒斯大学的校训是腓特烈想出来的。“Ad Scientiarum Haustum et Seminarium Doctrinarum”,可试译为“回归知识与教育的本源”。

这里没有提及上帝、耶稣或是彼得。校训想表达的似乎是知识的探究只与探究者的意志相关。认为那不勒斯大学是欧洲第一所“世俗”(laico)大学的根据即在于此。这也是文艺复兴运动开花前250年的“文艺复兴宣言”。

在那不勒斯大学的教授阵容里,腓特烈基本没有聘用神职人员。同时代的其他大学都有很多神职人员执教,那是由于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多人都属于神职界。在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即神职人员的时代,腓特烈在贯彻只用俗界人士做教授的方针之初应该是困难重重的,但很快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种做法给那些不愿意当神职人员却希望探究学问的人增添了很大勇气。

腓特烈在自己统治的王国推行中央集权化,需要很多优秀官吏。这样做可以满足眼下的需求,他为不想当僧侣的年轻人提供了一条毕业后的为官之路。

然而,即便有了划时代的目标,新建大学所面临的难题古今中外却都是一样的。那不勒斯大学最先意识到的对手是博洛尼亚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是一个名牌。为了对抗这个名牌,在网罗优秀教授的同时,招收好学上进的学生也非常重要。我认为,为了解决这个重要课题,腓特烈没有从运营负责人的角度,而是从与他同辈的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思考了对策,毕竟他当时的年龄也是29岁。我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他接二连三地出台了一系列为学生着想的服务措施,还拼命地宣传,甚至到了令人忍俊不住的地步。

腓特烈编写了宣传册,不但在自己的领国意大利南方散发,还散发到了博洛尼亚大学所在地意大利的中部以及北部。宣传册里写有如下事项。

首先,想学习的人最关心的是教授阵容。宣传册上列出了生于贝内文托的校长罗弗莱多和以他为首的来自意大利全境的教授的名单。校长和另一位教授是从博洛尼亚大学挖来的。在这些教授名单中的名字后面,还列出了他们所教授的科目。

其次,虽然不收学费,但学生的生活并不免费。因此,宣传册上还逐项写明了经济方面的优惠,其中第一项就是奖学金制度。那个时代还没有这种制度,正是如此,仅这项制度就已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了。腓特烈规定了获取由国库开支的这项奖学金的资格:没有上大学学习的财力但想要学习的青年,是否能够连续获得奖学金则取决于学习成绩。

不过,即使有愿望有才能,也不一定能够如实反映在教授所给的分数上。自学型的腓特烈对这些情况也很敏感,他没有忘记关怀那些享受不到奖学金的学生。他为这些学生制定了低息贷款制度。学生根据这个制度借到的钱,可以在毕业当官后再还。

第三,在还没有学生会馆之类设施的时代,腓特烈为远离父母来那不勒斯求学的青年提供照顾。学生必须在那不勒斯市内租房。如果放任这些增加的需求,房租就会上涨,就会有学生不愿意来那不勒斯。

腓特烈担心会形成这样的结果,他规定了房租的上限,并把监督这一规定是否得到遵守的工作交给了由两名那不勒斯市民和两名学生组成的委员会。

宣传册上所写的在那不勒斯大学学习的第四项好处是,大学承认内部自治。当时,不论是在博洛尼亚、巴黎或是牛津,由谁来审判学生参与的不法行为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腓特烈写明了,这些事情由教授在向学生听取情况后决定。

这份招生宣传册的最后以一句宣传在那不勒斯学习如何愉快的话语结尾,读来令人莞尔。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博洛尼亚一到冬天就雾气朦胧,一米开外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请来南国的那不勒斯吧,这里的隆冬也会天空晴朗,气候温暖。

撇开玩笑不说,腓特烈不但招收本国学生,还劝说出生于意大利南方但正在博洛尼亚和帕多瓦学习的青年回归那不勒斯。所以,他只是身兼创办人和运营负责人还不够,还需要操心宣传广告。

同博洛尼亚、牛津、剑桥和帕多瓦等各所大学一样,腓特烈二世创设的那不勒斯大学作为意大利南方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存续至今。大学设立时腓特烈起的校名极其简单,只有“Studium Neapoli Tanum”(那不勒斯学问所)几个字。到了后世,大学的正式名称改为“费德里科二世大学”(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Napoli Federico II),费德里科是腓特烈的意大利语发音。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21世纪的今天。在这里执教的教授不叫那不勒斯大学教授,而称为费德里科二世大学教授。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不叫那不勒斯大学毕业生,而称为费德里科二世大学毕业生。

腓特烈创立的“那不勒斯学问所”虽然在创设时间上晚于以博洛尼亚大学为首的同类著名大学,但在其他方面,这所大学都在欧洲创下了“最早的先例”。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大学就是学生或神职人员聚集在一起的组合,而那不勒斯大学却是在那个时代由一国统治者亲自指挥设立的国立大学。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神职人员执教理所当然,而那不勒斯大学却在那个时代规避了教会人士的参与,只靠世俗学者建立起了教授团队。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教授神学和教会法是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而那不勒斯大学却在那个时代把罗马法作为主要科目。当时,古罗马法被认为是与教会法相颉颃的法律,不叫罗马法,而叫“市民法”。担任首任校长的罗弗莱多被认为是市民法的专家。

腓特烈的目标是要把学校办成一所综合大学,所以那不勒斯学问所教授的科目并不只局限于法律,还有哲学、逻辑学以及修辞学这种学习如何把思想恰当表达出来的技能,等等。总之,那不勒斯大学创设的主旨首先在于教授文科七艺(即一般人文修养)。

此外,那不勒斯大学还有医学部。不过,只有这个医学部不是新设的,而是强化现有的萨莱诺医学校而成的,感觉它像是一个不远的分校,从那不勒斯湾开船后,在右舷望着卡普里岛,不大工夫就能到达。这所医学校内使用的语言有希腊语、拉丁语、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学校一直贯彻这个方针,这在黑暗的中世纪堪称奇迹。这所医学校当然有附属医院。在腓特烈强化了这所医学校之后形成了一项制度,学生5年毕业后要在医院里实习一年。

强化医学校,就不能忘记树立医学校的权威。腓特烈决定,自己不论走到哪里,随行的主治医生都只限于毕业于萨莱诺医学校的医师,这一决定终生未改。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当侍医是医师的最高地位了。

说到欧洲第一例,使奖学金制度化、通过设置房租上限为学生谋福利也都是“第一例”。而且,学生3年到5年的学业期满毕业后,腓特烈还为他们安排好了就职去向——在他统治的国家内担任官吏。

在此之前,无论是在意大利、法兰西,还是在英吉利,“大学”都只是为家中财力雄厚,或志愿进入神职界发展的年轻人而开设的。腓特烈把它扩大到了中产阶级。他向有才和有志的青年们打开了大学之门,哪怕他们不是实力人士的子弟,哪怕他们得不到实力人士的援助。

我们不知道腓特烈是什么时候设想创建这所占尽“欧洲第一例”的大学的。不过我认为,早在创建这所大学的1224年之前4年,即1220年,他就已经在相当程度上确定了自己的想法。

就在1220年那年,25岁的腓特烈在德意志待了长达8年之后,终于要接受教皇的加冕了。为了去罗马举行加冕典礼,他翻越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在南下罗马途中,他绕道博洛尼亚,视察了著名的博洛尼亚大学。他这时结识的法学家罗弗莱多·埃皮法尼奥就任了4年后创建的那不勒斯大学的首任校长。

不清楚是在这次逗留期间,还是后来的什么时候,腓特烈还结识了一位刚从博洛尼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

这位年轻人名叫皮埃尔·德拉·维尼亚,比腓特烈年长5岁,出生于意大利南方城市卡普亚。维尼亚不是权贵家庭出身,也不是贫民出身,而出身于中产阶级。他少年时期就以聪明伶俐而得好评,拿到卡普亚市的奖学金后进入博洛尼亚大学学习。他本人似乎希望毕业后在博洛尼亚从事研究。巴勒莫大主教贝拉尔德向腓特烈引荐了这位年轻人。此时,贝拉尔德已经被大家一致视为年轻皇帝身边独一无二的心腹了。年轻人维尼亚比贝拉尔德小10岁,与腓特烈年龄相仿,是博洛尼亚大学的秀才。我想贝拉尔德应该是看上了他的写作能力。就这样,皮埃尔·德拉·维尼亚放弃了大学教授的道路,走进了侍奉在年轻皇帝身边的能力高强的高官之列。

维尼亚的写作能力成了腓特烈的至宝,这倒不是因为腓特烈自己缺乏文章表现力。

我们从腓特烈的著作《驯鹰的艺术》中可以看出,他的文章分析透彻,简洁明了,毫无虚饰。而同样的内容让这位博洛尼亚大学出身的英才来写,他会用精巧考究的文章来表达。换句话说,腓特烈的表现单刀直入,而皮埃尔·德拉·维尼亚却喜好委婉的表现方式。当时,这种表达方法多为罗马教廷的有关人士使用。他们经常同既得权势阶层玩弄计谋,文章不是要让后者理解,而是要故意不让后者弄懂。但腓特烈已经不能再允许自己一味地惹恼教廷了。

教皇屡屡执拗地要求十字军出发远征,而腓特烈一边躲来避去,一边却建成了排除了神职人员的具有世俗大学特色的那不勒斯大学。罗马教皇知道后当然不高兴。为了多少排解一下教皇的不快,腓特烈需要写一封信为自己做些解释。

这封解释信的内容扼要如下。以前,自己领地内的年轻人为了学习都得背井离乡。作为君主,自己已经无法容忍这种状况,于是在那不勒斯建立了大学,好让这些年轻人不用离开父母就能学习学问。可是如果这样写来,谁读了都会知道这里面多半是谎言。

于是,腓特烈让皮埃尔·德拉·维尼亚写了一封内容一样,但表达上辞句优美、修辞华丽的信寄给了教皇。

这一定十二分地发挥了皮埃尔·德拉·维尼亚的才华。面对高级神职人员时,有适合于他们的说话方式和书写方式。只是腓特烈没上过大学,不擅此道罢了。

不过我可以想象,当博洛尼亚大学出身的秀才把这封穷尽技巧写出来的信念给腓特烈听的时候,他一定是笑着听完的,因为面对敌人时与敌人使用相同的武器,既是一种礼节,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这武器却是辞句华美、修饰精巧、措辞讲究的文章,任谁都会忍俊不禁的。

自此往后,出身于意大利南方中产阶级的皮埃尔·德拉·维尼亚也成了腓特烈皇帝一生的陪跑者之一。但只有他和其他陪跑人不同,最后以悲剧收场。

1224年9月29日,在南国的蔚蓝晴空下,腓特烈的作品“那不勒斯学问所”举行了庄严的仪式,正式启动了。

今天还能看到的正门上方的浮雕是19世纪的作品,浮雕的构图是这样的,腓特烈站在中间,左边站着首任校长罗弗莱多·埃皮法尼奥,右边站着皮埃尔·德拉·维尼亚,他正在宣读这所大学的创设宗旨。

这年的12月25日,腓特烈回到了久违的巴勒莫王宫,在那里庆祝了圣诞节。第二天是他的生日。腓特烈也年满30岁了。


费德里科二世大学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