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坚决走向法治国家 当初的效果

话题回到异端裁判所设立当初的1232年。腓特烈皇帝通过《梅尔菲宪章》光明正大地树立了政教分离的国家样板。对此,格列高利教皇想通过设立异端裁判所掌握牵制腓特烈的有效武器。但实际上,他根本不具备使用这件武器的环境。

如果以1232年为基准来看,尽管法兰西正在不断发展成为一个欧洲大国,但当时的国王路易九世才17岁,尚处于母亲的摄政之下。

在英国,人称“失地王”的约翰死后,登上王位的亨利三世虽已25岁,但由于“失地王”接受了《大宪章》,国王的权力下降。加上这位国王崇拜腓特烈,不会站在教皇一边。

这就是说,在当时欧洲强国的领袖中,没有一个君主拥有与37岁的腓特烈二世皇帝对抗的实力。不管62岁的教皇如何恼火,也没有一个君主能站在教皇一边向腓特烈举起战刀。腓特烈还是耶路撒冷王。对基督教徒来说,没有人比耶路撒冷王担负更大的义务去保卫圣城,他们又能以怎样的理由把他归为异端呢?

这样一来,就连教皇也不得不慎重行事。下面所说的故事就反映了这一时期格列高利的内心状态。

卢切拉作为萨拉森人(即伊斯兰教徒)的城市已经名声在外。多明我会修道僧接受了教皇的委托处理异端审判的实际事务。格列高利教皇要求腓特烈准许把他们派进卢切拉,卢切拉也是腓特烈领有的“西西里王国”的城市。

腓特烈以萨拉森人是异教徒而不可能成为异端为由拒绝了教皇的要求。

但就此退却将使罗马教皇的权威一落千丈。于是格列高利教皇再次向腓特烈提出要求,说派遣多明我会修道僧的目的不是找出异端者,而是向伊斯兰教徒布教。腓特烈认为改信宗教是个人问题,自然答复既然如此那就好吧。

多明我会的僧人们作为布教者似乎也很有能力。据说,伊斯兰城市卢切拉的居民中有不少人就是在这时改信了基督教。其中有一个阿拉伯年轻人改名乔万尼·莫洛,日后出了名。他是因为被腓特烈启用而成名。

不过,比这故事更重要的是,卢切拉后来仍旧是继续信奉伊斯兰教的萨拉森人和改信基督教的萨拉森人共同居住的城市。在这座城市,以前只能听到清真寺塔尖上传来的宣礼声,现在也能听到教堂响起的钟声了。这意味着,腓特烈通过第六次十字军实现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在基督教统治下的耶路撒冷长期居住,这一实例也被复制在了卢切拉。

得知布教成功,格列高利教皇向腓特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说要派多明我会僧人去卢切拉调查,看改信基督教后继续居住在卢切拉的那些萨拉森人的信仰是否真实。我们不知道腓特烈是如何答复这一要求的,但我们知道他的确没有同意,因为同意这点就等于容忍异端审判。

腓特烈看似没有敌人,但他的敌人却从完全没有料到的地方冒了出来。这就是任何家庭都可能发生的父子矛盾问题。出身再优越也是人,是人就会有这样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