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安美院擦肩而过(3)
好的画作,贵在"栩栩如生"。当然,其中有技巧问题,有想象力问题,还有是否用心观察的问题。把看到的东西铺排有致地展现在纸上,对孩子来讲有难度。于是我先帮助她整合这些元素,区分开远中近、黑白灰,她再来画。画好以后,我在原图上修改。一边修改,一边给她讲什么叫"比例",什么叫"构图",什么叫"逻辑"。
"画画,不但要画你看到的,还要画你想到的,感受到的……"
仿佛时光倒流,我随女儿回到童年,回到自己撅着屁股趴在桌子上画乌纱帽的那个混沌初开的夜晚。
带女儿出去旅游,速写本和钢笔是我随身必备。在澳大利亚,我问她:"悉尼歌剧院像什么?"
"贝壳。"
"对。为什么像贝壳呢?"
"因为旁边是海。"
"对了,旁边有大海。"
一边吸引她注意力,我一边飞快地将悉尼歌剧院的轮廓勾勒下来。一定要快,因为女儿两分钟就不耐烦了,非拽着我走。所以我的速写本里充斥着各种"半成品",晚上回去再对着照片完善。
我常和女儿一起翻看过去的速写本,边看边考试。
"法图麦,这是什么?"我指着其中一页问她。
"叹息桥。"她反应飞快。
"在哪里?"
"威尼斯。臭水沟!"
"那儿还有什么?"
"冈都拉!"
"这个呢?"
"嗯……延安。"亏她想得出来。
"胡说!再看看!"
"不知道。"她挠头。
"我带你去过,离中央电视台不远。"
"哦……好像叫天什么?"
"天坛?"我成心误导。
"胡说!"
"那是天什么?"
"想起来了,天宁寺!"
对话间,记忆翻波逐浪地涌起。画中的时日、心情、风景,甚至阳光和温度,一一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