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微软股票,篮球生涯的开始

初进微软时我的年薪是5.5万美元,加上2000股微软股票的期权。单就现金收入而言,较之我以前自己做公司,收入大幅减少。但这是一个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机会,同时我还能考察到微软实际运作的经验,因此在前去西雅图之前,我给自己一个期限,去微软工作两年。 没想到,我很快融入微软,在微软找到了真正的工作激情。而且,仅就收入来说,我的所得也迅速赶上并超过了我自己创业时的盈利。奥妙就在于微软的股票。

微软把公司当成所有员工的公司,这一点值得很多中国公司学习。微软的每一名员工,甚至包括助理、前台,都有权持有一定数额的公司股票。微软员工在一起时,最重要的讨论话题就是公司股票今天涨还是没涨。因为涉及每一个人的利益,大家都千方百计想把公司做好。这不但是非常重要的激励机制,而且大大加强了公司的凝聚力。我在微软西雅图总部供职的1995~1997年间,正是微软股票最叱咤风云之时,每年翻一到两番,不停地增发。我仅仅入职时的股票期权,后来的价值就高达140万美元。

微软不但在员工入职时就给予股票期权,而且每一年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都有不同数额的股票奖励。决定员工表现的重要依据,是微软每年两次5分制的员工评比。评比的平均分是3.5,较好是4.0,非常好是4.5,3.0意味表现一般,2.5就是警告。我在微软10年的平均分数达到4.0,这在微软公司里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洛杉矶自己做公司时,我还毫无理财概念。有点积蓄就放进银行里,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的银行年利息一直在4.25%上下徘徊。进入微软后,我发现周围的同事都对公司无比狂热,坚信微软的未来一定无比美好。受到这样的气氛感染,我也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投到微软的股票上。公司奖励的股票期权一到了套现期,我就又去购买更多的微软股票。这成为我当时投资的唯一渠道。

争取加薪的时机

薪酬是职业经理人价值的体现,薪酬当然需要争取,但是设计薪酬需要从职业生涯一开始就制订完整的计划。有两种人不应该去和老板谈薪酬:

一种是职场新人。这时候应该多考虑适合自己的行业和工作岗位,并以积累经验为主,过分追求薪酬没有意义。一般来说,在工作7~10年之后的上升,会让你有机会在工作第11年里,1年赚到前10年赚的所有的钱。

另外一种是已经成为职业经理人的人。此时,有需求的企业事先会对你的薪酬进行明确的了解,肯定会给出高于你原有薪酬甚至数倍于原有薪酬的条件。这时候你更应该考虑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

而介于两者之间,在职业初步和中等上升阶段的,应该勇敢争取职位和薪酬的提高,因为如果不争取,往往会丧失提高自己的机会。

以职业生涯金字塔计算,塔尖和塔基不应该谈薪酬,除此之外应该尽力争取,争取加薪的最佳时间段是在工作7~10年左右。

我加入微软后,我太太带着刚出生的女儿在1995年1月也从洛杉矶搬到了西雅图,并在当年3月通过了面试进入微软工作。她刚开始是个工程师,后来也成为部门经理。和我一样,她也在微软工作了整整10年后才离开。

在放弃了滑雪爱好之后,我真正的篮球生涯从加入微软后开始了。我对篮球的喜爱由来已久。太太刚到美国时,我安排的第一个娱乐节目就是带她去看NBA。第一场球是在洛杉矶著名的斯台普斯中心观看快船队的比赛。斯台普斯中心是湖人队和快船队的共同主场,但湖人队的票太难搞到了,所以我们退而求其次去看快船队。比赛时,主队每进一个球我们都站起来振臂欢呼,到散场时我们俩胳膊都酸了。

1995年6月,我在微软公司的内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创建了微软的第一个华人篮球队。每到星期六,只要不下雨,下午3点到6点,球队成员肯定在公司一块固定的篮球场上打球。后来我回国先后在上海微软和北京的微软中国公司工作,也在上海和北京分别组织了球队。从此,打篮球成为我的一项超级爱好,也是我业余生活中的主旋律。特别是在微软的10年中,只要一到打球的时间,什么事都放在一边。

迈克尔·乔丹是我在罗纳德·里根之外的第二偶像。我特别喜欢看他的比赛。在美国时,只要是乔丹打球的现场直播,我都会把它的优先级排得很高。我甚至一度认为,只要乔丹上场,球队就不可能输球。但事实上乔丹也经常输球。打球是个5个人的运动,配合非常重要。职业队和职业队抗衡,实力悬殊并不大,这时比的就是团队协作。

在这个意义上,篮球和乔丹也对我的管理实践大有启发。在这个社会里做任何事情,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包打天下的。特别是一家公司,只靠一个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让机器的每一个零件都顺畅地运转起来,这台机器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因此,后来回国创建上海微软,以及在北京领导微软中国公司时,我对员工讲得最多的就是怎么加强团队管理、增进团队人气、创造团队氛围。

给比尔·盖茨讲我的人生故事

1997年,微软公司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的门槛儿上。那时,正值新兴的互联网概念被热捧之际,甲骨文公司推出了一款名叫NC(Net Computer,意即网络计算机)的新概念个人电脑,立即获得了很强烈的市场反响。媒体纷纷炒作说NC将是全球个人电脑的未来,甲骨文公司将是未来电脑业的旗手,而微软将让出行业领导者的宝座。

为对抗红火一时的NC,微软决定在最短时间内推出一款新产品NetPC(Net Personal Computer,意即网络个人计算机)。总部的Windows部门让我组建一个团队来负责这款新产品的设计工作。由于我和日本的渊源,我找到日本的几大电脑厂商NEC、日立、东芝、富士通、索尼等,和它们签约,由它们负责NetPC的硬件部分。三个月后,匆匆上马的NetPC完成设计,总部选择在日本东京的帝国饭店进行全球首发仪式,由比尔·盖茨亲自出席产品发布会并作发布演讲。作为主设计师,我和微软日本分公司的负责人一起参与了接待盖茨的整个过程。

盖茨应我们的要求提前一个小时到发布现场。为盖茨的演讲,我事先准备了9张幻灯片,内容包括NetPC的概念和应用上的优点。在帝国饭店的一个会议室里,我花了半个小时向盖茨复述和解释幻灯片上的内容,过一会儿他就将按我讲述的内容发表新产品发布的公开演说。

盖茨不作声地听我讲完,立刻犀利地指出:“你这个系统就是个假PC。从技术层面上看,你的电脑存储根本没有好好利用起来。NC火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做得简单又便宜。你把简单做出来了,但便宜没有做到。这款电脑根本不实用,性价比太低。硬件厂商可以做,但消费者没人会因此买单。如果只是为了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对抗一下NC,这个产品是可以的,你们已经做得相当好,但是你们回去要重新考虑一下,这不是计算机的未来。如果这款电脑是计算机的未来,计算机就没有未来了。”

听了他的一番话,我暗自叹服。心想这个家伙果然厉害,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在我的设计中,NetPC的主要特点是可以迅捷上网,用户界面非常简单。打开电脑就只有个网页浏览器,以及Word和Excel这两种办公软件,除此以外的功能都被屏蔽处理掉了。之前我把这款电脑的设计和很多人讲过,大家都说不错,非常新潮。

我回答说:“比尔,你一下找到了我们的痛苦之处。NetPC只是台网络电脑,功能就这么简单。时间紧迫,我们也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来对抗甲骨文,有很多设计不周之处。我们会回去改正,这已经在我们的计划当中了。”

盖茨对我的话显然相当满意(和领导交流时,当他指出你的错误,你一定要说他讲得很对)。他觉得我们不但知道了问题所在,而且也找到了解决方案且正在进行。

此后,盖茨一个人在会议室角落里看我准备的幻灯片。我和微软日本区的总裁、副总裁三个人在另一边的角落里聊一些轻松的话题,虽然声音压得很低,但盖茨应该还是听得见。过了一会儿,大概盖茨已经把幻灯片看完了,他走到我面前说:“Jun Tang不像一个日本名字啊。”旁边的日本区总裁说:“他何止只是会讲日语,他讲得比我还好。”盖茨很惊讶地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他我在日本留学过5年。盖茨说:“怪不得。我小时候学外语也学得特别好。外语学得好的人通常第六感也特别好。我要是在日本待5年,肯定比你还要好。”

在此之前,盖茨除了知道我的名字,以及我是Windows开发部门的一个经理外,对我一无所知。见他对我的经历颇感兴趣,我便“大胆地”给盖茨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如何在日本公派留学,如何因向往自由而转赴美国留学,如何以学生身份发明广为人知的卡拉OK计分器,如何放弃自己的公司进微软打工,如何喜爱微软以至于让太太也进微软来工作。

这个故事也许是在5分钟,甚至更可能是在3分钟里说完的。尽管遗漏了很多更为传奇的细节,比如去日本留学的机会是在教育部门口站岗得到的,从日本到美国是和导师吵翻后“暗度陈仓”去的,因为一年多拿不到美国签证妻子每周在越洋电话里以泪洗面,因为不懂商业规律而错过了以卡拉OK计分器成为“盖茨第二”的机会,创办的3家公司跨游戏软件、影视娱乐、律师事务三大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等等,但这个故事已足以让盖茨心生好奇又让他感动(因为故事的落脚点在微软)。

最后我总结道:“微软是个好公司,把我这样优秀的人才都招过来了,这说明微软好,您更好。”

盖茨笑着回应:“我告诉你,你这是在夸自己呢,不是夸公司。”

聊天时我还告诉盖茨,我创办软件公司时给自己起的名号是“首席架构师”。说来有趣,2000年盖茨也使用了这个名词。为了更好地把握微软公司的技术方向,比尔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史蒂夫·鲍尔默,自己做微软的“董事长兼首席架构师”。他是全世界软件公司里第一个称自己为首席架构师的人。

说了一会儿后,为了不影响盖茨准备演讲,我们从会议室里退了出来。他们两人去远处的走廊上抽烟,我担心盖茨万一有什么事,一个人站在门口附近的走廊。果然没几分钟后,盖茨就出来了。他叫过来一个服务生说了几句,服务生似乎英语不太好,没有听懂。我上前去问,原来盖茨想去洗手间。我用日语向服务生问好洗手间的位置,然后带盖茨过去。洗手间离会议室比较远,我就在离洗手间门口十来米的地方等着,他出来以后我再领着他回到会议室。进到房间,盖茨说:“没想到你是这么注重细节的人。”

接下来我在演讲安排中的一个细节,也给他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为了达到演说的最佳效果,我在舞台上画好了一排脚印,盖茨上台时只要沿着脚印就可以准确无误地走到台前的某一个位置。在那个位置离观众的距离更近,显得更亲切,演讲的效果也更好。

发布会顺利结束之后,比尔·盖茨对我们开玩笑说:“你们画脚印的方式我很喜欢,但是这么安排太不信任我了。这是谁的想法?”我对他说这是我的主意,因为之前我曾多次在加州看过老布什参加总统竞选的演讲,老布什的随行都是按照这种方式对演讲进行非常细致的安排。听罢我的话,盖茨说:“这种方式的确很好,定好位置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Jun,你这件事做得很职业。”

这次发布会,我给盖茨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永不知足的好奇心:和盖茨的交流中他给我的最大启示

在微软,大家都把比尔·盖茨当做神,平时极少有人敢跟他开玩笑。盖茨一般也会给人一种冷漠、高傲的印象。他从不爱客套、寒暄,如果你第一次和他见面,他可能根本不会理你,因为他觉得和陌生人谈什么都谈不深,那就根本不用浪费时间和你说话。他总是希望每一次谈话都是有意义的,他都能从中获取很多信息。

不过我对他倒从无畏惧之心。随着我进入微软管理层后,我得到了更多次和盖茨深谈的机会。别人看我们的谈话气氛,会觉得我们彼此很熟,甚至就像一对哥们儿,我相信这在微软管理层中是不多见的。其实,我只是投其所好,尽量只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国消费者的心态,中国市场的特点,也包括一些技术问题。这时候他就会全心投入,非常认真。同时,他也经常问我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Jun,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短信息在中国会那么发达?而美国人几乎是不发短信的。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的事,为什么偏偏要花时间去发几条短信呢?”有一次在和我的谈话中,他就饶有兴致地问起这个问题,脸上写满疑惑。

“比尔,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比口头语言更加丰富、含蓄、富有魅力。这一点是美国无法比的。所以在中国,使用短信息正在成为一种人际交流的文化……”我清楚地记得,当我详细地回答完他的问题后,他脸上的表情,就像一个总喜欢问“为什么”的孩子,又得到了对于一个疑问的满意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