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生的失望之冬 我是无家失群雁

此后李鸿章赴舒城,与被他连累的吕贤基会合。而此时,洪杨集团中最富骑士精神的石达开,正率部源源不断向舒城挺进。吕贤基身边无一兵一卒,又偏偏守土有责,只能坐以待毙。这时候的李鸿章,遭遇到了他人生的道德陷阱。于情于理,吕贤基落到这个地步,他李鸿章难辞其咎,理应患难与共才是。但如果留下来,只是徒然与吕贤基同死,无补于事。

不死,就有违道义,可是死又太不值,李鸿章左右为难。

幸好,他那老谋深算的父亲李文安早就料到兵凶战危,更知道宝贝儿子最不善于处理这种两难之局,迟早会遇到这种令人绝望的选择。所以李文安事先在李鸿章身边安排了一个人,专门负责在这种时候,给李鸿章一把梯子,让他爬出道德的困境。

这个人是李家的老仆人,名叫刘斗斋。当他发现李鸿章已经无法说服自己离开死地舒城之时,就悄悄地把李鸿章拉到一边,问道:若辈死耳,无可避免,公子何为者,独不念老人倚闾而望乎?

李鸿章仓皇无策,问曰:如此,何以处之?

刘斗斋笑曰:马已备。

原来刘斗斋已经替李鸿章备好了马,于是李鸿章安慰自己说:你看马已经备好了,我再不骑上去,这未免也太不好意思了……于是他上马,逃离了这座死城。他离开后不久,太平军攻入城中,吕贤基无路可走,投水身死。

此后湘军大将江忠源战死庐州,朝廷以福济为安徽巡抚。这个福济,满洲镶白旗人,道光年间考中进士。同时他还是丁未进士副考官,是李鸿章的座师。李鸿章立即投奔过去,福济大喜,揽其入幕,对李鸿章“训植尤深且厚”。

赏识李鸿章的人终于来了。李鸿章的个人能力,也在这段时间突飞猛进,最精彩的战役是他三十三岁时,在淮上的第三年打的战役。他督兵勇攻克含山,斩杀太平军总制罗绣光等千余人,一举打出了声望。梁启超作《李鸿章传》,专门提到了这场战事,并称李鸿章能打仗的名声就此传开,时值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

李鸿章正要再接再厉,这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他的父亲李文安,因为身体肥胖,就在露天消暑熟睡,睡前又喝了几碗酒,睡下之后就再也没起来,称得上无疾而终。按理来说,这种突然之事,李文安应该不会有遗书留下,但他还是为儿子们留下了一纸手书,称:贼势猖獗,民不聊生。吾父子世受国恩,此贼不灭,何以家为,汝辈努力以成吾志。

李鸿章闻讣奔丧,暂离军营。他刚刚走,巢县太平军万人之众,突然之间反扑他的营垒,清军全军覆没,副都统忠泰仅以身免。李鸿章因为奔丧,逃过一劫。

父亲之死,让李鸿章的心灵陡然间失去依凭。随后,进援庐州的太平军与清军在柘皋展开激战,李鸿章惊慌失措,带勇先溃,受到和春的讥讽和谴责。当时在和春戎幕的萧盛远记载说:

次日李鸿章来见,称誉:“声威大震,以军门为最。”而军门答以:“畏葸溃逃,当以阁下为先。”赧颜而退,大江南北,至今传为笑谈。

绝境之中的李鸿章仰天呼吁:我是无家失群雁,谁能有屋稳栖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