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所有的经历都是阅历——感谢那段电台生涯 第四章 出租车之神
上天的确很眷顾我,我在杭州交通经济广播电台工作时,正好赶上了电台的飞跃时期。确切地说,那是中国都市媒体大发展的时期,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都在迅猛提升,并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如今的华少,是从那个伟大时代走出来的,它给了我可遇不可求的机会,让我完成从低谷至巅峰的漫长历练,更让我在历练中慢慢弄清楚了人生的轨迹。
初到杭州交通经济广播电台那会儿,电台的收听率实在不高,排名在全杭州是倒数第二,而我离开时,已跃升至全城首位。说实话,因为收听率不高,最初我们台的主持人都有点儿小自卑。所以,当我在节目里以“大家好,我是胡乔华”开始时,似乎也带着点儿想要被全世界都认识的志气。
功夫不负有心人,或许是听众被我的满腔热情所感染,我负责的几档节目渐渐有了起色,尤其是热线节目,着实够热,应接不暇。后来,我又从热线组转到了“正儿八经”的交通节目组,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也是我电台生涯最引以为傲的时期——整整14个月,我的节目收听率稳居全杭州市第一。
我常常跟朋友吹牛:“嘿,想当年,全杭州城的出租车可都听我的指挥调度,一切安排我说了算!”当然,玩笑总归是玩笑,电台的交通节目大多会及时跟大家分享路况信息,也会替民众排忧解难。
但是,连我自己经常也会低估节目的能量。记得有次台里搞活动需要出租车,杭州打车难的问题早就存在,于是我在节目里中略微告知了一下,结果瞬间就有上百辆出租车蜂拥而至,把路口堵得严严实实。当时,我真心感谢交警叔叔没追究我的责任。
还有一次,有听众说火车站等不到出租车,我在节目里帮忙召集了一下,结果两分钟后就有听众打电话过来说:“别来了,出租车都停不下了。”
收听率之于电台节目,就如同收视率之于电视节目一样,听的人多,说明节目被大众认可了。我的节目有了不错的收听率,杭州城里认识我的人,准确地说,认识我声音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被大家认可当然是好事,但有时候好事也会有些副作用。就拿出门打车来说吧,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坐上车不说话还好,一说话就马上“原形毕露”。司机师傅总会欣喜若狂地冲着我说:“嘿,你就是那个华少吧?这是去哪儿?”接着一顿神侃,而且不论我去哪儿,到了之后死活都不肯收钱。
不肯收钱对我来说未必是好事!为什么这么说?我这个人最受不了无功受禄的事情,为了这个事反而经常多给钱,比如说打了16元,师傅不肯收,我只好丢下20元就开跑。如此下来,基本上每次打车都得多付个四块五块的出去,长此以往也不是个小数目啊,想想就有点儿肉痛!话虽这么说,我心里还是很得意的,至少证明自己是受人欢迎的,是被人喜欢的。
那档节目伴随我走过多年的DJ生涯,值得骄傲的是,直到今天它还保留着,叫《交通快活人》,节目收听率依旧很高,虽然我已离开整整六年。闲暇时,我偶尔还会听听,熟悉的模式,熟悉的声音——女主持依然没换,还是我之前的老搭档鱼儿,现今她早已升为总监助理了。
其实《交通快活人》的模式很简单,设定观点,抛出话题,然后和听众短信互动,但它很能锻炼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当年,我每天做得神采奕奕,还收到过听众的表扬短信:“不听你们俩说完,我都不想下车。”
那档节目的时段是下午四点到六点,原本人家五点半就到站了,结果为了听完节目,硬是又接着坐了半小时。每每“遭遇”这样的情形,我是该高兴呢,高兴呢,还是高兴呢?
前些日子,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很有感触:所谓成长,就是把原来看重的东西看轻一点儿,把原来看轻的东西看重一点儿。
现在想想,主持人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安泰,力大无穷,但一离开大地就神力全无。不论是电台主持还是电视主持,听众观众就是我们的大地,离了他们,我们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