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主持人也是个人 第七章 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2013年春节,我和之前电台的几个同事小聚,大家说着说着就扯到了梦想。

我早就说过,这个词太大太空,虽然天天追求,但说出来仿佛空洞无物。有趣的是,其中一个同事把这个问题具体化了,给这个词限定了具体的范围,梦想于是变得可说可感知了。

他是这样分层次的。

第一层,马上放弃工作,身上有20万元现金,没有任何包袱,会做什么;

第二层,身上有200万元现金,不需要工作,没有任何包袱,会做什么;

第三层,钱不成问题,事业心很重,在上班,天天拼着往前走,会做什么。

他说完这三个层次,大家都静了下来,每个人都在想自己的状态,我也在有限的时间里梳理了下思路。然后,大家边笑边说,一群老男孩谈论着人生。

事实上,我没有想去多少个国家旅行或者事业有成、财富丰厚的梦想,我想做一个好主持人——做出一些有性格的节目,带着我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

我做《华少爱读书》这档节目,就有这样的想法——用我读到的书去阐释作家的创作,用我的经历去理解别人的人生。

在前面的文字中,我曾说过这个节目不好做,难度大,但我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气概,虽然这个节目目前的收视状况不容乐观,但我仍会坚持做下去。现在全国电视台的读书类节目并不多,在卫视播出的更少,我相信传递书香、感受生活的节目,会让观众从中受益。

和一般的谈话节目不同,《华少爱读书》节目邀请的嘉宾大多都是作家,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内心情感极其丰富却不善言辞,要引导他们说话,着实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此时,我在前面提到的“主持人的基本修养”便会全面启动,嘉宾会有一些细节被我捕捉到,从那细节深挖下去,挖出来的故事,就是访谈最出彩的地方。

《华少爱读书》曾邀请到九球天后潘晓婷,当我们聊到“家庭的付出”这个话题时,她说了这样一句话:“爸爸坚持让我练球,妈妈不同意,他们天天吵架。家里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其实罪魁祸首是我,所以我必须得冠军。”

做功课时我得知,她家里为了让她好好练球,当时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境地,所以如今的潘晓婷才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用“罪魁祸首”来表达心中的内疚。

我便抓住了这个词,开始尝试着去解读:在她的成长过程和冠军征途中,家庭为她付出得太多太多,以至于现在回头去看,就算当年的付出已得到回报,家人也都过上了好日子,她潜意识里仍把所有的罪责都揽到自己身上。她的负罪感很强,而这种负罪感是当年的各种压力演化而来的,是直到今天也无法解开的心结。

当我解读出这样的信息后,我们的谈话便自然而然地衍生出很多话题,也就是那次,我把潘晓婷说得痛哭流涕。录完节目之后,她还找到我,说我把节目做得太像《艺术人生》,她特“讨厌”我做成这样。我开玩笑说:“我也不想让你哭,你为什么非要哭啊?”就把这个事给翻过去了。

潘晓婷毕竟是久经沙场的嘉宾,对镜头很是熟悉,遇到这样的作者,我们录制的过程还算比较顺利,但大多数作者在镜头前都是手足无措的。每当此时,我们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对方接受我这个“同类”,解除他的不安,让他轻松下来。

麦家上节目那次,便是一场硬仗。一开始跟他做交流时,我心里就很是忐忑,他的话实在太少了。我绞尽脑汁,设想出各种方式企图打开他的话匣子,却总觉得不对路。可这毕竟是一档谈话类节目,再怎么样也不能是主持人自说自话唱独角戏,必须得想办法让他多说一些,而且还得是鲜为人知的内容!

实在没辙了,我就围绕着书的内容说,这样一来,访谈顿时有所起色。我先是挑出书中的一些情节让他说,到关键处,还会委婉地主动“进攻”,引出更多的话题。

那期节目中,麦家后来跟我们聊得挺畅快,中间还聊到一些真实的经历,那是在此之前大家从未想到过的另一个麦家。原来,麦家曾在谍报机关实习过八个月!他一去,带他的师傅就告诫他说:“除了我,不要跟任何人说话。我上班你就上班,我下班你就下班,我去哪儿你就去哪儿。”

刚开始他觉得很不能理解,大家都在一个办公室办公,聊聊天总可以吧。他那会儿年轻,很喜欢打篮球。有一天独自在院里打球,打着打着来了一个男子,就跟他一起玩起来,那人看起来大不了他几岁,没过多久两人就聊起来了。

刚说没几句,麦家的师傅从楼上看见,匆匆忙忙跑下来,一把拽住他就走,一边走还一边教训他:“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许跟别的人讲话,你怎么就不老实!”

“说说话都不行?”麦家还不以为然。

师傅把他拽到角落里,敲着他的脑袋认真地说:“刚才那个人在局里待了十六年了,他掌握的核心机密远远超出你的想象。他随便说出来一个,你要是听见一丁点儿,再想出去可就难了,必须等到机密的安全等级过了才行!想安稳通过实习期,就不要跟任何人说话!你给我记住了!”

这不是麦家的小说,而是他的亲身经历,如果不是来做节目,这些背后的故事或许永远也不会被人知道。

“麦家”这个名字也有些来头——他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喜爱近乎狂热。到节目结束时,他没有送我他自己的书,却送了我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而我则选择了《莎士比亚书店》作为礼物,因为我知道,他一直想做一家类似的“麦家书店”。

话说回来,我坚持把《华少爱读书》这个节目做下去,也有我的私心。

每一次和嘉宾聊完,我都是免费上了一课,而且价值很高。当然,因为这个节目是我投资的,所以这算收费上课。有人跟我分享他的人生经验和思想精华,堪当吾师,而我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学习和验证自己做访谈节目的经验和技巧,这些是珍贵的收获。

现在,读书节目已经成了我最喜欢做的节目,每到录制《华少爱读书》节目那天,我都会莫名地高兴。同事们看了,很是纳闷。某天,有同事终于忍不住问我:“华少,你投资的节目现在收视率也不高,你怎么高兴得起来?”

我就把那点儿私心讲给他听,虽然收视率并不乐观,但我做得很满足,还和他打趣说:“其实你们也应该付钱,大家都学到了。”当然,这只是玩笑话,可也不是彻底的玩笑。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通过这样的节目,我们真的学到了很多,比如:

某位经济学家和我讲中国的经济史,他说清朝中期的中国,贸易额曾经占当时世界贸易的80%,而现在只占8%。那时候中国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出口巨大,进口极小,老外到中国来什么都带不了,只能带银子。

某位出版人给我带了本《小王子》,我说这本书不就是一个童话吗,会有那么好?他说这本书在世界文学史上,几乎可以和作为文学作品的《圣经》相提并论。

……

《华少爱读书》第一季计划做十二集,做到第八集时,我跑去跟领导表态,一定要继续做下去,不用加经费,保证好好做。当然了,我也没闲着,重拾在电台工作时拉赞助、找广告的业务。我做电视节目以来,从没给自己的节目拉过广告,只能怪我太喜欢读书节目了,为了让它存在下去,我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刚才提到,麦家想开一家书店,其实这也算是我的追求之一,而且还大胆实践过。

之前,电视台附近有家小书店,规模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艺术类的、摄影类的、文学类的、传记类的……因为附近没有其他书店,我就没事跑去那里看,可是忽然有一天,它贴出了即将停业的布告——租金太贵,入不敷出。

我心里有些不畅快,便毅然决定要把店盘下来,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和出租方谈拢,我做独立书店老板的梦想也就没能实现。

可是,这件事激起的涟漪却一直在荡漾,我甚至产生出新的冲动:开一家真正属于自己的书店,和莎士比亚书店一样,把流浪作家们聚集到一起,提供吃提供喝,写出来的书稿推荐给出版机构,说不定有天还真的会出现一位中国的莎士比亚呢!

策划制作《王牌谍中谍》节目的时候,有人提议重智商测试,题目越难越好;也有人支持情商为上,兼顾智力测试。无数次的辗转反侧之后,如你们所见,一档似乎能够看透人心的节目就此诞生。

生活的真谛就是平平淡淡,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别忘了停下来等一等。图为2010年在巴厘岛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