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陈 哲 守护精神家园 坚守梦想

中国音乐家协会2008年10月底表彰了改革开放30年来30首最有影响力的歌曲,《黄土高坡》、《让世界充满爱》、《同一首歌》一并入选。这三首歌曲背后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出自著名作词人陈哲之手,陈哲可谓“三喜临门”。陈哲的作品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感动了一个时代的民众。

在30首歌曲中,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作品辐射力最强,这似乎验证了陈哲所提及的对当今乐坛的一个判断。经过数字化技术处理的流行音乐作品,已充斥全球网络“管道”之中,这种“自来水效应”带来的海量性、自主性、多重性、廉价性,已经导致人们音乐观念的变化。此外,现在的歌曲创作日益趋于快餐化,创作者似乎很少能够静下心来,“磨”出一首曲子。新世纪的10年、20年、30年,还会留下多少能真正“流行”的高含量、高纯度的“金曲”?

接受本书作者采访的那段时间,陈哲正在准备后几个月的演出行程。他要和他的“陈家班”——那群来自村寨里的小孩,以及村寨里的其他人手,排练一些表达他们生存方式的节目,拿到上海等地去作一次集体的展示。

上海的初演是在2008年5月2日音乐楼附近,面对的是媒体和专家。这次演出的目的,其实是作为上海世博会的前期行动,是为了介绍世界音乐,介绍世界大国之一中国的音乐。

在表演会上,平日非常能侃的陈哲,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多说话,因为相对于参加“土风计划”的少数民族演出者来说,他觉得自己只起着一个主持人串场的作用。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来比喻陈哲,他是一个传教士,当然他传的不是宗教,而是一种留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一种责任感。在音乐圈中,很多人认为陈哲“疯了”,但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真的需要陈哲这种人,需要普米族小村落这样的“乌托邦”存在。陈哲所做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自我救赎。他在试图挽救现代社会边缘化乃至消亡的民族文明的根与魂,就像他自己经常告诉人们的那样,他是在还债,是在替现代化、替城市人还债,在替我们还债。

“土风计划”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尝试,可以算是一次比较成熟的尝试。不过,陈哲还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件事只是收到了一定的效益,效果比他想象的要大。但是,这项事业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30年,我们一直在赶路,因为前面总有梦想等着我们。今天,至少在物质上,许许多多的梦想都实现了。但是,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分不清哪些是梦想,那些是欲望。

陈哲走上了他的道路,是改革开放30年中文化改革的一种探索与追求。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甚至有些急功近利的年代,他坚守着梦想,也许,是因为他对大自然的渴望比我们更强烈。他像一根孤独的标杆一样立在山谷中。看到他,我们忍不住要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在失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