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企业家是一架竞争机器 企业家的形象
商场毕竟不是战场,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因此,企业家的竞争智慧,不是言简意赅地以过来人的心态和身份告诉我们只要按一二三四五去做,就能赢得竞争。
《华为人报》编辑部正式成立后不久,任正非就要求编辑们参加、旁听公司的各种会议。有一次,公司召开了一个工资改革汇报会,会议召集人把事先准备好的方案分发给了大家,刚按部就班地起了个头儿,任正非就进入了会场。他带着那个庞大的白色搪瓷杯,坐了下来,笑眯眯地示意召集人继续说下去。听了几句后,他瞄了一下桌上的方案,就插起话来,意思是这么重要的议题怎么还未经讨论就把方案做出来了,这怎么行?他的表情越来越严肃,神情越来越激动,刚开始我还是记要点,慢慢地觉得有点儿不对劲,便一字一句地记下:“创造一个事业,就是给自己创造一个坟墓。历史从来就是这样的,每个人干的都是埋葬自己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要主动学习,要经常进步,否则很快就会被淘汰的。”说完,会议也就结束了。
任正非总是现身说法地告诉我们,企业家的竞争智慧不仅是一种聪明、能力、个人魅力,更是与生命、牺牲、人生的意义息息相关的东西。
当时我还没有意识到,我们一直以来看到的任正非,不仅早就以市场为领地、以奋斗为圭臬,而且早早地就变成了一架竞争机器。
他与国内同行竞争,与世界电信巨头竞争,与客户竞争,还与员工竞争,与企业内的常态常规竞争,与企业家固有的形象竞争,与一切管理无效的流程竞争,与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竞争,与关系型的商业环境竞争,与媒体竞争,与投资者竞争,与国内企业界竞争,与时间和耐心竞争,与自己竞争,甚至,他还与他人对他的期望和印象竞争。在与一切竞争中,他全身心投入,其乐融融。
与自己竞争我们还能理解,但一个人如何与他人对他的期望和印象竞争?
我辞职那年的一天,确切地说是2005年1月6日中午,我去华为坂田基地的食堂吃饭,路上正好碰到刚从食堂出来的任正非,他身穿一件深色西装上衣,裤子是浅色的,手里提着一个白塑料袋,里面装有一二十个包子和馒头。他提着塑料袋,一个人走着,一副顾家男人的样子,也不与别人打招呼。迎面经过的人当然也不会和他打招呼。三三两两的员工们只是在经过时看着他,待他走过,相互间偷偷地笑。有的员工还转过头来,脸上带着一种好玩的笑意,再看一眼老板提着馒头的背影。
这就是很多人眼中最好的中国企业家的形象—像一个平凡人一样走在他一手缔造的“王国”里,旁若无人,别人当他不存在,他也满不在乎。他实在是没有什么企业家形象。
而我们印象中的企业家是有形象的。比如牟其中、王石、柳传志、荣智健、李嘉诚、韦尔奇、比尔·盖茨、巴菲特……这里的形象不一定是指视觉的,也有概念性的,如红色资本家、首富、慈善家等诸如此类。我们所知道的企业家都有形象,不管好坏、成败,他们看起来都像时代的弄潮儿,这可能要拜媒体广泛而片面的报道所赐,唯独任正非似乎没有什么形象。除了他的低调,我们甚至想不起作为企业家的任正非的色彩。作为企业家,不管在公司内部还是外部,他似乎总是隐身的—他的文章是大白话,思想是灰色的,公司取得了巨大的订单或成绩也不喜形于色,在媒体的描述里也是模糊不清的,走在深圳科技园的小路上也不显山不露水,路人哪知他是一位大老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什么个人形象的人,却拥有巨大的能量!可怕的任正非!他在与人们脑海中的企业家形象竞争!他在与他人对他的期望和印象竞争!
任正非向《华为人报》推荐过一篇题为《可怕的曾国藩》的文章,那么任正非有什么可怕之处?
他是机器,竞争机器。
馒头代表生存和平实无奇,这或可象征任正非的外在形象。机器代表理想的设计、合理的操作性、稳定无误而持续不断地运行,这是他的内在形象。没错,看似没有形象、不修边幅、表面上没有色彩的任正非,正是一架竞争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