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朝分娩:分众传媒横空出世 化“无聊”为利润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说:“经营者只有从事创新活动才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约翰·霍金斯更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正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英国伦敦,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金融业。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网站CEO马云宣布,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得到雅虎10亿美元的投资。这是目前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马云的这次大手笔震撼了业界。马云表示,到目前为止,互联网中B2B电子商务模式还没有成功的先例,也没有上市公司做B2B,“阿里巴巴能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在大家觉得B2B模式不会成功的时候,我们却始终在坚持做”。

目前,阿里巴巴每天的利润超过了100万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2005年,阿里巴巴的营业收入为6800万美元。

26岁开始创业的陈天桥,选择了网络广告、电信分成等模式以外的新赢利模式,从为韩国人做网络游戏代理商做起,很快成功转型,打造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网络游戏帝国。

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盛大、分众传媒,它们的赢利模式都不是从国外照搬来的,都充满了这些财富新贵们的创意。也许有人会问:到底是产业成就了创业英雄,还是财富新贵的创意缔造了一个崭新的产业?那么不妨看看江南春的经历吧,他或许能给你带来完美的解答与思考提示。

“无聊产业”盛行的年代

社会在进步,有些人“蜕化”得出奇无聊,有些人却“进化”得出奇聪明;有些人无所事事地无聊着,而有些人却无所不用其极地利用无聊来变现。

也正如“定位”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营销大师杰克·特劳特和艾尔·赖兹强调的那样,要使得营销信息传播奏效,企业必须由原来的“传播者导向”转变为“受众导向”,即从“消费者请注意”转变为“请注意消费者”!

而在如今这个年代,时间、注意力和信任度都成了社会的稀缺资源,都市年轻人总是在不断抱怨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在可支配时间里需要应付的事情太多。消费者时间的缺乏常常意味着注意力的缺乏。换句话说,注意力正在成为消费者手中的一笔财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的膨胀使得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了商家争夺的最为宝贵的消费资源之一。因此,消费者一天中难得的“无聊”时间理所当然地成了企业争夺的最佳营销传播时机。

另一方面,根据AC尼尔森200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位消费者平均每天留下记忆的广告条数是1.79条,而18.8%的消费者几乎记不得任何广告,能够记住1~3条广告的人累计为46.6%。消费者每天接触到的广告信息多达数千条,企业的营销信息如何脱颖而出、成为那“千里挑一”呢?选择最能引起受众注意的媒介渠道,把握最佳的营销传播时机无疑比广告设计本身更加重要。“无聊空间”更多地反映了消费者潜意识的欲望与广告的结合。

实力传播集团中国区副总裁郑香霖认为,抓住无聊的眼球,在“等待经济”中诞生的新媒体,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如何通过不断创新的内容吸引注意力,如何通过不断的服务维系终端客户。这些新媒体隐身于日常环境的各种空间、物体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与受众之间的抵触性,使广告和娱乐结合得更为紧密。这些新媒体很好地找到了每个人单独的时间,通过这些零碎的时间,得到了传统广告难以获取的好环境。未来,户外广告、移动电视等多种载体的整合,将成为必然。

看来,“无聊经济”似乎完全能解释诸如楼宇液晶显示屏这种新媒体的出现和市场基础。对于经营“无聊媒介”的人来说,抓住人们在各种地方短暂的无聊空隙、掠夺他们的注意力成为一座巨大的“金矿”。

当然,占据人们“无聊”时间的媒体,它们的存在如何持久,还得进行探讨和研究,毕竟作为新生的事物无时无刻会遭遇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质疑。但不管怎样,事易时移,以江南春为代表的一群人在“无聊”中找到了一个超过数亿元的新兴广告市场。这是个盛行“无聊产业”的时代。

分众也“无聊”

在家看电视,你面对一个选择题——节目还是广告?在楼宇电梯口,你也面对一个选择题——广告还是无聊?

其实,在媒介资源过剩的时代,企业如何抓“眼球忠诚度”比建立“品牌忠诚度”更富有挑战,无干扰、无防范、无竞争的“无聊时间”,是企业进行“暴力营销”的一个最佳机会。

江南春经常说的一句名言是:“创意创造生意。”事实上,在生意中他也确实将这一理念做到了极致。凭借独特的眼光,他看见了这片巨大的“无聊”空间,那里“鲜花烂漫”,充满无限春光。

早在校园年代,江南春已是个不折不扣的广告人。在他看来,改革开放以来最显著的变化是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出现,这种状况带来了市场细分化、产品细分化、受众细分化,连洗发水都可以看到阶层的存在。

于是,结合自己多年广告行业的从业经验,江南春很快设计出专攻“无聊文化”推广的商业模式:在城市各大写字楼里建立LCD-TV平台,卖广告段位给广告???去播放,再整合起来,利用一个全国性的传播媒介向广告主提供系统的战略推广服务。而所谓的分众性在商业楼宇LCD-TV网络里,就是覆盖频繁出入这些场所的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被“无聊”困扰着的受众们。

按照江南春的解释,日常出入楼宇电梯的基本上是企业管理者和白领阶层,他们是25~45岁的追逐潮流、讲究生活品质的高收入人群,是众多时尚商品的领先购买者和重要消费者,而且乘坐电梯时由于人们普遍“无聊”,楼宇内的液晶电视很容易吸引眼球。

在分众公司对新媒体的判断标准下,分众陆续开发了高尔夫联播网、美容院联播网、机场巴士联播网、卖场电视联播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围绕着消费者生活形态的广告媒介金字塔。其中,卖场电视联播网将液晶和等离子电视设置在了卖场零售终端,在消费者购物过程中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很大。另一方面,江南春也相信,如果用电视来放动态的广告,一定比静态平面的海报广告效果要好很多。

有学者提出了“无聊经济”的解释,忙碌的现代人总有一些时间是花在不得不忍受的等待上的,楼宇电梯或过道处的显示屏的出现,正是印证了有商家将人们在楼宇中移动时产生的等候时间也纳入了其可开发的“等候经济”资源。根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2003年8月在北京、上海两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人们每天等候和乘坐电梯的时间达到303.28秒,约为5.05分钟,已经足够发展起一个新兴的媒体行业了。

那么,乘坐电梯的人们对这种媒体形式的接受程度又如何呢?在北京、上海,这种安装在写字楼电梯口的液晶电视媒体的受众接受频率较高。调查显示,有60.7%的人表示每次都会看或经常看(乘坐两次电梯至少看1次)安装在写字楼内的液晶电视广告,其中每次都会看的人达到26.1%。

许多业内人士也认为,2003年才刚冒头的分众传媒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名扬海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成功找到切入“无聊文化”产业的另一个入口。

汉理资本董事长、国内知名投资人钱学峰博士说:“回顾新浪、网易、搜狐、灵通、盛大网络等登陆纳斯达克的中国公司,它们出位靠的是什么?短信!游戏!而这些手段从本质上来说都属于‘无聊文化产业群’。从这种角度看,分众传媒出位是对‘无聊文化’产业的另一种延伸。”钱学峰认为:“丁磊的短信交友,主体解决的是20~40岁青年人在移动中的‘无聊文化’倾向;陈天桥的网络游戏,主体解决的是15~25岁青少年族群在家中或网吧的‘无聊文化’倾向;而江南春的分众传媒解决的是25~45岁中高收入人群在特定地点(如写字楼及娱乐消费场所)的‘无聊文化’倾向。”

江南春正是颇有远见地预见到了这一未来,才使得分众承袭了天然良好的禀赋,拥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无聊”的价值

广告什么时候有效?什么时候消费者对媒体的心理排斥性最小?答案是:当人处在比广告更无聊的时间以及空间时。

因为“无聊”,江南春抓住了一片市场空白;也因为“无聊”,分众成功传递了对于中高端商品的媒体推广价值。

利用“无聊”的时间差,分众联播网有效锁定企业主、经理人和高级白领,充分覆盖25~50岁之间都市高学历、高收入群体。而这些群体正是社会最活跃的消费阶层,是中高档时尚商品的重要消费者。

分众广告定位的分众性令它的广告投资更精准,避免浪费在无效人群,30秒广告CPM(千人成本)仅为电视的1/10。

此外,商务人士和都市高收入时尚白领的生活习惯,决定了其与传统媒体的接触率和关注度较普通人低,而商务楼宇广告联播网则能有效覆盖上述目标受众。于是,分众无缝化传播的方式将有效锁定传统媒体很难打中的受众,与传统媒体的结合最大限度地为品牌挖掘出其可能的消费者。

最后,分众广告效果与传统媒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立体化组合通过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传播,强化了受众对品牌的认知与记忆,且其普通受众的CPM还不到电视的1/2。立体组合、有效补充,令受众对分众广告客户的产品品牌记忆深刻,也使分众广告客户的投资成本更低。

巨大的成本诱惑和效果优势很快巩固了分众传媒在“无聊经济”市场中的地位,“无聊”使分众获得了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创意面前,生意是不平等的”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广告公司的增长形势是多么喜人,靠创意来比高已成为各公司竞争越来越频繁使用的模式。“在一次为客户做平面设计时,我们需要一位风格独特的插画师,但在经过一系列的选择后,发现不一定非要在公司才能得到最佳方案,通过互动互联的外包方式可以找到更为鲜活的方案。”资深广告人吴晓波这样描述创意的经历。

相对以往,2005年的中国广告界似乎多了更多的躁动与兴奋。广告创意开始在国际大赛上获奖,零的突破让广告界着实兴奋了一把。而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在上海出席“分众化电视媒体的价值与误区”高峰论坛时提出“国内广告市场出现了‘拐点’”的观点,不知是否昭示着创意广告的出现。不管怎样,真正把创意和思维突破玩得炉火纯青的,非江南春莫属。

有人说,江南春的成功得益于创意生财,更得益于这个新兴产业层出不穷的年代。江南春自己有一句话:在创意面前,生意是不平等的。江南春正是通过参与“智慧的游戏”,充分激发“游戏的智慧”,靠创意生存在中国的广告传媒市场。

江南春在品尝超逸的思维带来的精神亢奋的同时,也不忘对广告利润形势严峻的现状进行理性的思考。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个人对广告的看法,在他的思维中,广告的大小是以广告在人的视网膜上所占的比例决定的,而不是以它绝对的体积或面积。在被问到广告什么时候最有效时,江南春很快回答了提问:“当你处在比广告更无聊的时间和空间,广告就有效了。”他进一步解释说,因为这时候广告就成为内容了。另外,他还补充道,在不可选择性下广告也最有效,比如在电视只有一个频道、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

从“把电梯门的广告海报变成电视”的突发奇想开始,到2005年6月,江南春创建的分众传媒已经覆盖了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在内的41个城市两万多栋商业楼宇,覆盖了3000多万的中高端受众。登陆纳斯达克当日,他的身价暴涨至2.7亿美元。上市归来,江南春在媒体记者的好奇追问下多次重复他自己心中的创业秘诀:第一,想象力创造利润率;第二,在创意面前,生意是不平等的。

机会转瞬即逝,今天你不抢这些时间,少工作1个小时,以后你会付出10个小时的代价去解决这件事情。在整个市场的竞争过程当中,如果你停下来就是等死。

江南春说:“每天自己内心不断发出的就是‘快跑’的声音,跑到你的竞争者消失,不用回头,你只顾往前跑。”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江南春的赚钱之道,就是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做不到的。当别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传统广告业务上的时候,他拓宽了广告的载体,找到了一片新的天空——“比如中国城市的大卖场平均有72%的顾客是家庭快速消费品的主要采购者和决策者,这就是特征。现在随着商品同质化程度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降低,越来越多的广告客户认为在消费终端施加影响效果更好,美国沃尔玛与英国TESCO都验证了销售终端媒体模式的可行性。”

江南春喜欢看张艺谋的《英雄》,分众注册创立之时,正值《英雄》在中国各大影院热映。中文科班出身的他与其说喜爱《英雄》的情节,不如说喜爱《英雄》的叙事结构,一种他一直推崇的博尔赫斯型叙事结构:当你对故事中的种种暗示和提示做出常规判断的时候,情节却发生大逆转。或许是出于早期对博尔赫斯作品中这种思维方式的参透,江南春的分众传媒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基于逆向多维化思考产生的,他不再关注营销的手段和发掘客户来提升传统业务,而重新回归人性和文化本身来研究广告效率逐渐降低的问题。江南春花了很多时间思考这个问题,最终他将自己要做的事定义为“帮助别人打发无聊”的一种新模式的“无聊文化”产业。这个令他满意的答案得益于自己文学研究方面的文化性非产业观,而是以人学研究为本的思想,是反经验模式的结果。这也是江南春理解的大多数创新商业模式的文化性成功通则。

“分众不需要内容”

现今的世界是个纷争的世界,媒体格局瞬息万变。

曾经外界认为,分众最大的威胁,并不是它的生死对头——聚众传媒,而是来自东方明珠等具有国资背景的媒体机构。以东方明珠为例,其公开的上市资料显示,该公司当时已经拥有上海市区包括城市标志性景观、轮渡码头、部分三级甲等级医院等6000个数字播放平台,年内还计划向高档连锁餐厅、商业银行发展,预计数量将可能达到7000个之多。

此外,东方明珠还具备江南春的分???不具有的先天优势,例如免费使用上海SVA文广集团提供的新闻娱乐内容,免费使用该下属公司传输的无线实时数字信号系统。与之相比,分众停留在仅有的广告发布和不能实时更新的硬盘播放技术层面,显得势单力薄。CTR副总裁田涛认为,尽管户外液晶电视等新媒体的广告增长速度很快,但这种增长主要是“量”上的,这类广告还需在“质”上下功夫。因此,对于这些东方明珠所拥有的“内容”和“无线传输技术”等“高端”装置,再加上其所谓的“质”的优势,广告界有许多人分析,东方明珠们才能构成对分众的威胁。

然而,此“质”并非彼“质”。

江南春明确向媒体表示,分众不会跟风,在自己的媒介上提供广告以外的内容,因为分众的商业模式恰恰是不需要内容的。他和分众要努力做好做大的,只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广告资讯平台,需要的只是人们在等候过程中的几十秒钟。

“分众不需要内容。”江南春说:“等在电梯前的人们,对于电视里播放什么节目并不感兴趣,他们只想打发这几十秒的无聊时间,这是所谓‘等候力经济’最大的特征。”

事实上,没有内容的分众楼宇电视广告沟通效果依然优于拥有内容的传统电视广告。根据CTR之前对电视观众行为和心理的统计数据,人们在家中收看电视,对节目有较高的关注度,而由于人们可以选择,所以广告收视率正在大幅下降,只有17.76%的人对于广告有较好关注:

但当楼宇电视广告效果PK电视广告效果时,人们对楼宇电视广告的接受程度高于电视广告:

江南春用自己的战略眼光和布局来证明自己作为新一代年轻企业家的能量。其自信、果敢与昂扬在对摒弃内容的纯渠道媒体的评述中绕梁难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