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句话推倒了清家皇上 逼选

作为新生事物,民初的选举制产生了不少滑稽可笑的奇闻逸事。当时中央政府无人口册籍清册可查,就采用自下而上造报的方法选举议员。按照这个办法,选民愈多,产生的议员就愈多。

浙江太平县(今温岭市)在选举时,觉得人数不够,有人就脑洞大开,提议由选举工作人员回去把自家的宗谱翻出来照抄。这样一来,那些死去的人也同活人一样成了选民,结果太平县的选民之多在全国各县中跃居第一,其议员数竟和云贵两省之和相等。

袁派人马用太平县式的思维对选举进行研究,最后终于想出了“逼选”的办法。

1913年10月6日,国会在众议院会场举行选举。国民党议员在京者全部出席,进步党人及各小党派也踊跃参加。他们的目的和出发点各不相同,前者大多是想反袁,后者大多是想拥袁。

当天统计到会选举人超过了应出席者的三分之二,但在第一轮投票结果公布后,不出所料,袁世凯所得票数仅仅过半,距法定票额相差太远。

此时已近中午,吃饭休息时间到了,可是议员们却发现会场已被军警装扮成的“公民团”重重包围,所有人许进不许出。议员偶跨大门即遭呵斥,逼令退回。

议员们这下惨了。烟瘾大的没法出去抽烟,在会场内被憋得眼泪直流。烟没得抽倒也罢了,肚子总不能饿着吧,可是又不让出去吃饭。进步党本部闻讯送来两担面包点心,“公民”不许他们入门,经解释是亲袁议员所用,才准予放行。国民党本部依例而行,但“公民”一听说是国民党的,不仅不放行,还破口大骂,说:“饿死也是活该!”

第二轮投票,袁世凯的票数虽然多了些,但还是不到法定票数。这样就得进入第三轮投票,即从得票数较多的袁世凯和黎元洪二人中二选一。

第二轮计票时已经薄暮,可是会场外仍被包围着,显见得是“不交考卷就不许出考场”的架势,于是只好马上进行决选。在这次投票中,十之八九都挨饿的国民党议员基本都选了黎元洪——本来他们也不想选黎元洪,可若选袁世凯以外的其他人的话,就要按废票论,而废票是不起作用的。

限制被选人之后,票数相对集中。统计第三轮计票结果,袁世凯得票数总算过半。主持选举会的主席大声宣布,袁世凯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大总统。宣布时,台下掌声稀稀拉拉,原因是国民党议员不肯鼓掌,进步党和其他小党的议员疲极无力,也不愿意鼓掌。

虽然如愿当了总统,但袁世凯并不高兴,认为国民党让他下不来台,而进步党又太无能,尤其是在不得不进入决选时,居然让他和黎元洪并列,实在是贬低了他的身价。

所有这些抱怨最后都会被归结到对共和制度的不满上来。10月10日是武昌起义后的第二个“双十节”,袁世凯在太和殿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典礼的第一个程序是读誓词,誓词为:“余誓以至诚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

有人离袁世凯的座位非常近,侧耳静听,袁世凯先高声读了一个字“余”,继而读“誓以至诚”,声音却微弱到了几乎听不到的程度,接着再读“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调门恢复至洪亮有力。到了“谨誓”,重又变得低沉起来。

言为心声,不诚无物,袁世凯读誓词时声音的忽高忽低,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真正感兴趣的其实只是“执行大总统之职务”以及由此所享受到的权力。

下午,为庆祝总统就职,袁世凯下令北洋军举行阅兵仪式。已卸去代总理职务的段祺瑞以陆军总长身份担任阅兵总指挥。在袁世凯阅兵的时候,他始终陪同其后,亦步亦趋。

因帮助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有“功”,段祺瑞被封一等勋位,此次担任阅兵总指挥,更标志着他的声望和政治优势全面超越“北洋三杰”中的王士珍、冯国璋,真正成为北洋系中排名仅次于袁世凯的第二号人物。

有评论说,这时的段祺瑞已被袁世凯倚为“干城肱股”。在袁世凯正式就职总统初期,这样的说法并不为过,当时凡袁世凯碰到有关大局之事或难以处理的问题,一般都会安排段祺瑞亲自出马。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最不放心的人,已不再是流亡海外的孙中山、黄兴,而变成了湖北的黎元洪。黎元洪为人处事一向唯唯诺诺,对袁世凯也从没有表现出什么“不臣之心”,但湖北地处要冲,战略位置显要,黎元洪身上又有着“开国元勋”的光环,一旦有了异志,登高一呼,其后果实难预测。

这个可能性不是完全没有,“二次革命”初起时,黎元洪就曾通电劝告国民党息兵,并有“元洪誓以铁血担保共和”之语。虽然立场仍是站在北京政府一方,可与袁世凯、段祺瑞坚决予以武力镇压的态度毕竟还是有所不同,这也导致有些国民党人对黎元洪尚存好感。

再退一步说,就算黎元洪本人能够一直安分下去,也难保别人不借他的声望来反袁。总统选举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之后到副总统选举,黎元洪一次投票即当选,全场一致鼓掌,掌声比袁世凯当选那天晚上不知响亮了多少倍。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国民党人的功劳,而国民党人这样做,目的无非是要给袁世凯难堪。

经过一番暗中运作,袁世凯决定以迎黎北上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一办法也得到了黎元洪的配合——自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虽然位高名显,但一直受部下挟制,所以也有急于脱离湖北的愿望和想法。

黎元洪是湖北地方可以利用的一块金字招牌,倘若迎黎北上的消息被提前泄露给当地军政界,就很难轻易脱身,同时黎元洪一旦离开,湖北也必然会出现人心动荡的情况。这都是让袁世凯感到棘手的地方,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决定派段祺瑞到南方进行具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