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没有硝烟的战争 众望所归
面对着皖系在军事、政治上双管齐下,冯国璋所能做的除了服软还是服软。他不得不亲自登门拜访段祺瑞,邀其出来组阁,后来见段祺瑞一再婉言谢绝,又请徐世昌出面相劝。
段祺瑞不是不想出山,但他知道冯国璋并非真心希望他再次组阁,另外,他还听从了曹锟的建议,认为如果急于出山,可能会导致主和派的李纯“惊而致变”,从而影响前线部队的士气。
段祺瑞和主战派能够恢复主动地位,奉军自然立了首功。利用徐树铮送来的“大礼”,张作霖一共新编了六个混成旅,其中四个旅暂驻于关外,只有两个旅即刻开入关内。此时段祺瑞虽然只有一个参战督办的名义,但对国内部队的组建拥有核准权,奉军这六个混成旅最后也要到他那里备案。
张作霖的报告送上来以后,段祺瑞估计张作霖不愿意把所有新编部队都放入关内,就按照这一实际情况,在正式文件上批示将关外的四个旅划归张作霖指挥,关内的两个旅划归徐树铮指挥。
看到报告,徐树铮认为入关和归他指挥的奉军太少,起码应该关内关外一半对一半。由于文件已经段祺瑞批示,他不能怪自己的幕主,便把火发到了张作霖身上。
曾毓隽为息事宁人,就劝他说,何必计较一旅之得失,我代你筹措两百万元,给你补充一个旅的人马怎么样?
徐树铮依旧觉得不公平,认为被张作霖这个“胡子”狠狠宰了一刀。曾毓隽见状要做和事佬,便在天津宴请张作霖、徐树铮,杨宇霆也奉陪末座。
酒喝到一半,徐树铮忽然对张作霖说:“大哥你现在既有地盘,又有兵力,可你不要逞强!我现在固然兵力单薄,不能打败你,然而如果实在不行,我将来总有一天要带日本兵打你。”
徐树铮的一番话引得满座失色。张作霖的态度却非常冷静,他急忙举杯对徐树铮说:“老弟何至于此,我的兵不就是你的兵吗?干杯,干杯!”
曾毓隽作为东道主非常尴尬,第二天便告诉了段祺瑞。段祺瑞听了只是摇头:“又铮到处树敌,亦徒呼奈何?”
剑走偏锋向来就是徐树铮的风格,此举固然有得罪张作霖之虞,可是也把话说到了明处,而且恰恰暗合了张作霖的做事方式。之后张作霖把关外的那四个旅也全都派入了关内,其中两个旅用于江西,两个旅用于湖南,其余两个旅归参战督办处统辖。
奉军的全力加盟,使得北军在兵力使用上更加游刃有余。1918年3月18日,曹锟所部由第三师师长吴佩孚指挥,一举攻克岳州,南方联军沿粤汉铁路南逃。主战派由此声势大振,“长江三督”也不敢再唱反调了。第二天,曹锟领衔联合包括“长江三督”在内的十九省区的督军、都统致电段祺瑞,请其立即出山组阁。电文中称,在此“国家不幸,变乱迭生”的环境下,朝野上下“咸以声望素著、中外信仰者,非公(指段祺瑞)莫属”。
同一天,北洋元老徐世昌告诫冯国璋:“非段复出,恐有兵变。”日本公使林权助连连会晤有关人士,催段复出,他还特地让人转告段祺瑞,要段拿出政治勇气,不要再推辞了。
就像曾在三造共和中展示过的那样,段祺瑞再次以众望所归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而冯国璋却几乎成了和黎元洪一样的陪衬,以至于没有谁会把稳定局势的希望放在他的身上。
从接到联合电文那一刻起,冯国璋这个既倒霉又可怜的代大总统就已彻底认输。在再次敦请段祺瑞接受组阁大命时,他指天发誓愿与段祺瑞同生死、共患难,同时还自动承认了向院方完全交权的各项条件,就差没跪下来哀求了。
见此情景,段祺瑞方才答应出任内阁总理,不久又组成了由清一色皖系政客所组成的新内阁。
段祺瑞上台时,政府“财政困窘,朝不谋夕”,这也是王士珍要挂冠而去、冯国璋要再三再四地请段帮其收拾局面的原因之一,而要在短时间内缓解北京政府的财政状况,段内阁所能采取的又只能是老办法,即向日本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