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娱乐教父”邵逸夫 1、“邵氏兄弟”打造东方好莱坞
小试牛刀
邵逸夫,生于1907年,祖籍浙江宁波。
1925年9月,邵氏兄弟在上海闸北的横滨桥创建了“天一影片公司”。长兄邵醉翁自任总经理兼导演,二哥邵村人任会计兼编剧,三哥邵山客任发行。
当时,在兄弟中排行第六的邵逸夫还在上海一所由美国人开办的“青年会中学”里念书。那时候,大哥让他一边读书,一边熟悉这个行当,并帮公司搞搞外埠的发行。
邵逸夫人虽小,但志气不小,而他又特别喜欢电影。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他对行内的细节了如指掌,已逐渐开始不满足于这些小打小闹,也想搞些大动作——尝试拍摄剧情片。
1926年,年仅19岁的邵逸夫在大导演徐绍宇的指导下初试锋芒,独立拍摄了一部上、下集的巨片《珍珠塔》。他的名字第一次和大名鼎鼎的“徐绍宇”三个字并列在一起出现在海报和银幕上。这对当时的邵逸夫来说,是最开心的时刻。果然,《珍珠塔》上映后十分卖座。
随着《珍珠塔》的成功,邵逸夫正式扛起了大旗,开始了独当一面的拍摄制作。那年年底,他一个人独立操机,在王士珍的配合下拍摄了一部《孙悟空大战金钱豹》。领衔主演的是当年上海滩头号明星,后来又荣登“影后”宝座的胡蝶。这部电影上映后大受欢迎,成为邵逸夫的成名之作。
此后,邵逸夫又接连拍摄了几部电影,都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一出手便不同凡响,似乎预示着这位年轻人将在电影行当有所建树,也将有一番大的作为。
打造东方好莱坞
1957年,邵逸夫从新加坡来到经济刚刚起飞的香港,开始创立自己一手操控的电影事业部。两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期间,邵逸夫倾力打造了位于香港清水湾、占地近80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
这一工程历时7年宣告完工,其规模宏大、气势恢弘,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从此,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都有高达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的风云变幻,邵氏影城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霸香港市场,曾拍摄过1000多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最兴盛的时候,每天竟有100万的观众光顾他的影院。
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李翰祥、邹玉怀、张彻等人,无不出自于“邵氏”门下。其中《江山美人》、《貂蝉》、《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倾倒无数观众。
据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完全疯狂”,有位老太太连看100多场,由《梁祝》而在台湾掀起黄梅调的狂热;而《天下第一拳》更是掀起了功夫片的新狂潮,发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电影是一种创意行当,邵逸夫不仅表现出应有的创新水准,更凭借出色的商业运作技能,打开了一片新天地,闯出了一个新世界。
创富经 创业要照顾到现实条件
“创业,一定要具备相当的条件”,所谓“相当的条件”,其实就是你选择某一行业前,你在这一领域应该具备一定的经验,对运作的流程应有所了解,甚至对行业本质应该有所体察。
俗话说,“不熟不做”。如果你对这个行业根本不熟悉,又怎么能下决心投资呢?即使投资了,又如何开展工作呢?因此,仅有创业的意愿还不够,你的专业经验也很重要。
此外,开始创业以后,还要有足够的耐心,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而“自立”无疑是赚钱的第一步。许多商人一开始都只是一个小老板,他们一步步慢慢积累,把生意做大,在自立中获得了财富,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邵逸夫的成功,是建立在志向、知识、恒心三块基石的基础之上的,缺一不可。确立了远大理想,就要随时磨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任何事都要做好,睁大眼睛望着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并将它观察思考得完全明白。只要随时抓住机会学习、磨炼、研究,就能有更大的收获。
有长兄在前面开路,自己便有了历练的机会,再加上勤于思考、积极进取,邵逸夫一手在香港创立了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分部,开始了自己一个世纪的财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