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娱乐教父”邵逸夫 5、既有艺术家之眼,又有商人之眼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这是邵氏电影最著名的一句宣传语,被作为字幕打在每部邵氏电影的结尾处。尽管作为商业化的制片公司,邵氏电影不可能做到每一部都是“必属佳片”,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邵氏兄弟”确实在各种不同的题材、类型和风格影片中制作了大量的传世佳作。
据说,邵逸夫为保证出品影片的质量,甚至多次将劣质的影片、胶片烧掉,以免影响到邵氏的声誉。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从1958年至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获得各类荣誉奖46项,创下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
如此荣誉令世界影坛为之震惊,邵逸夫制片的“求精”精神于此可见一斑。“邵氏出品,必属佳作”,果不虚言。
这种严苛的质量观,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文化产品的高品质,也有效维护了邵氏的良好形象。邵逸夫对影片质量的严格把关,既有艺术角度的考量,也有商业角度的计算。他相信,对公司的影视作品要求越高,产品的竞争力和文化持久力就越强,这样做才能保证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进而成为一家享誉内外的知名企业。
看电影最多的人
邵逸夫是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他很早就熟悉了电影制片的每一个环节,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等,样样内行,在业务上提出的意见,往往十分中肯,令人口服心服。
邵逸夫虽年届高龄,仍然精力充沛,起早睡晚,紧张忙碌地工作。邵逸夫有一套健康秘诀,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我每天晚上睡5小时,午睡1小时已足够,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然后练气功,睡得很熟,所以每天睡6小时完全可以恢复一天的疲劳。”
他经常观看不限于本公司出口的各种影片,在20世纪70年代,他一年能看600到700部影片,最高纪录一天看9部。上了年纪以后,每天仍看两三部影片。所看影片包括他自己公司出口的,世界各地出品的,以及竞争对手出品的。
有人说,邵逸夫是“看电影最多的人”。当然,看这么多电影,首先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他的电影事业。他是带着战略思想和市场观念看的,是为了比较各种影片的优劣、权衡其利弊、揣摩观众欣赏的心理、分析国际电影艺术思潮、了解环球市场动向,从而改进公司的工作,发展自己的事业。
因此,即使看一部他认为并不好的影片,也很少中途而废。他认为每一部影片,都有可取的地方。这种长时间的观摩、思索、评判,磨炼了邵逸夫敏锐的艺术鉴赏力,使他对市场趋势有一种本能的直觉。
什么是专业,邵逸夫恐怕是最好的证明。但从看电影这件事来说,他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用在这件事上的心思,就足以令人感动。专业,不仅仅是空泛的名头,更多的是辛劳付出的结果。
创富经 专业来自于持续不断的付出
能把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如此之好,并且持续相当长时期的人,只有邵逸夫。而这离不开邵逸夫的勤奋、毅力和对电影行业孜孜不倦的追求。
挣钱真正的动力不是钱,而是兴趣。为钱而工作缺乏主动性,反过来,如果能把钱和兴趣连在一起,那你的事业和生意定会兴旺发达。一般来说,把自己喜欢的事奉为职业,干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另外,还有一项影响生意人成功的因素,就是个人的特长或潜能。一个人如果具有某方面的潜能,只要稍加指点或训练,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不过,兴趣是特长的先决条件,没有兴趣,也就谈不上特长。
(1)保持对生意的兴趣和热情
从事一项工作,一定要有相当强的耐力,并专注于工作,借以培养自己对工作的兴趣。成功的生意人懂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辛苦的工作,他们视工作为乐趣。须知:“要怎么收获,需先怎么栽培!”
(2)对经商感兴趣
对经商感兴趣,不仅在于金钱,更多的是把经商当作一项事业,从中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把财富当作一种成功的象征。只有对一桩生意有了感情的投入,理性自觉才会更彻底,行为也才会更自然。
(3)选对做生意的方向
我们学习邵逸夫的经营之道,就是要勤勤恳恳、扎实努力,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拼搏,做出一番不愧对人生的事业。但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优势,知道自己应该从事哪个行业。遭遇挫折的时候,你能否在这个行业坚持下来,直到成功的那一刻来临。正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要知道你是个怎样的人,只需看看你自己喜欢什么。”这里所谓的“自己喜欢什么”,其实就是个人的兴趣。
总之,选定适合自己的行业,只要时机成熟,就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如果硬着头皮勉强从事自己不适合的行业,便是费力不讨好,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即使再执着,再努力,恐怕也会浪费时间,枉费心机。生意场是最残酷无情的,每一个商人都应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而选择适当的行业,才可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