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娱乐教父”邵逸夫 7、“爱才、容才”的用人之道
爱才
电影公司想发展,人才必不可少。“邵氏兄弟”公司刚一成立,邵逸夫便抓紧时间网罗人才。从演员、导演到公司的管理人才,他都亲自出马去请。
以当时的情况而言,邵氏在香港的实力与声望,远不及新马影业大亨陆运涛手创的“电懋”。当时“电懋”财雄势大,明星与导演阵容强大。单论明星,“电懋”就有林黛、尤敏、林翠、葛兰、叶枫、李湄、丁皓、王莱、苏凤。小生则有张扬、雷震、陈厚、乔宏、田青等。“电懋”的导演阵容则有岳枫、陶秦、唐煌、易文、王天林等。更有高级职员宋淇、秦亦孚,更有张爱玲编剧助阵。在钟启文的领导下,公司业绩蒸蒸日上。邵氏想与这样的对手硬碰硬,后果可想而知。
在这样一个局势下,邵逸夫亲自出马,挖来电懋的台柱子林黛后,又找来张彻、刘家良、李翰祥、桂治洪、楚原、陶秦、岳枫、程刚等人。有了这批优秀人才,邵氏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品大都十分卖座,由此邵氏电影在香港闯开了一片天地。
邵逸夫能用才,更有“容才”之道。他自己每天9点一定准时到达片场,公司经理、制片经理、导演只要工作表现良好,迟到他都可以容忍。试片、开会他总是先到,工作人员迟到他也从不追究。
宽松的氛围,只有让这些优秀的人才把自己的才华和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才有了邵氏公司优秀作品的涌现。
人才是能赚钱的
说到邵氏电影的辉煌,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李翰祥,一个是张彻。他们能够在邵氏公司大放异彩,离不开邵逸夫的赏识与栽培。
李翰祥也算得上是老邵氏人了。早年,他在香港创业10年,但是一直时运不济,默默无闻。邵逸夫接管邵氏后,独具慧眼,决定让他主导《貂蝉》。结果,他一炮走红,不仅成了邵氏头牌导演,而且一夜之间成了香港影坛灸手可热的红人,邵逸夫彻底改变了李翰祥的命运。
《貂蝉》的成功给邵逸夫一个很大的启发,拍“美人电影”系列成了邵氏以后几年的重头戏。1959年,李翰祥执导了大型古装片《江山美人》,仍是由林黛主演。该片不仅再一次创下票房新高,而且在第六届亚洲影展上还获得了“最佳影片奖”。
此后,李翰祥在邵逸夫的支持下,又接二连三地拍摄了《杨贵妃》、《王昭君》、《武则天》、《倾国倾城》等多部“美人电影”,让邵氏的摄影棚里一天到晚都是花团锦簇、万紫千红,一派古色古香。
在1958年至1962年的5年中,“邵氏”在亚洲影展中共获各类荣誉奖46项,这不得不令世界影坛震撼。当时,香港电影界流传过这样一句话:“邵氏出品,必有佳作”。这句不是夸张的言辞,而是实实在在能力的象征。
另一个为邵氏打天下的是导演张彻,他为邵氏开创新武侠片时代立下了汗马功劳。早在1966年,邵逸夫就尝试拍摄新武侠片《大醉侠》,虽口碑不错,但票房却不是很理想。邵逸夫并没有灰心,1967年他请来导演张彻来帮他,并对他以礼相待。
果然,张彻不负众望,因执导《独臂刀》异军突起,轰动了整个香港。上映一周,《独臂刀》的票房就突破100万元,刷新了香港电影史的票房纪录。这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一个神话。
之后,张彻又一鼓作气,在1967年到1974年的7年当中,为邵氏拍摄了一连串卖座的武侠片。最让邵逸夫高兴的是,张彻不仅为邵氏创造了巨额的票房价值,而且还为邵氏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武打明星和出色的工作人员。
在今天的华语武侠电影世界里,无论是徐克,还是刘伟强,谈到对武侠影片的看法时,都无法回避张彻当年创造性的开拓业绩。邵逸夫能够培养出这样有才华的导演,是因为他始终把人才看做赚钱的机器,善于激活他们的才情,从而让人才的价值得以发挥。
创富经 经营人才,经营人心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三顾茅庐,是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是一位领导者老板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努力,但何尝不是施恩驭下之术呢?
邵逸夫一手打造了邵氏电影公司,从本质上是说培养和开发人才。要想知道邵逸夫和他的公司有多厉害,只要看看从那里走出来的厉害演员、导演,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高明的经营者,一定爱惜人才、容忍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应有的才华。
古人说:“下君之策尽自之力,中君之策尽人之力,上君之策尽人之智。”一个人走向成功,需要竭尽自己的能力去拼搏、奋斗。
然而,一个人或一个团体,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足的,特别是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商业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和帮助,才会早日实现预期的目标。个人经商,企业发展,都是如此。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预先写下这样的墓志:“睡在这里的是善于讨求比他更聪明者的人。”的确,卡耐基能够从一个铁道工人变成一个钢铁大王,是他能够发掘许多优秀人才为他工作,使他的工作效力增值成千上万倍。
经商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以识人的眼光,抓住别人的优点,把每一个员工的位置都分配得十分恰当,使每个员工的力量和智慧都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以市场的眼光,抓住发展机遇,满足某一特定的市场需求,创业成功,使企业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