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相信中医
他惋惜:老祖宗留下的中医精髓、浩如烟海的治疗经验,大多数离循症医学只差一步。
中医,为何偏偏突破不了这个瓶颈……
他的手触摸病人的肩、下颚、胳膊、脖子,捏病人手臂上的肌肉,捏腿和脚,看手指头,尤其是观舌象;还有最关键的——用听诊器听诊,无论在门诊还是查房。这每一个细节都是他对病人的病情做出诊断时不可或缺的,而这些诊断方法,让很多人联想到中医。
钟南山身为西医,堪称大医。而且,因为曾经非常用功地自学过,所以,他了解中医。捏病人的肩和胳膊,是由于很多病人的得病时间已经很长,检查其皮下脂肪和肌肉的弹性,判断是否营养不良,还是近一阶段才消瘦,他一摸就知道了。原来就瘦而现在不瘦,或者原来不瘦现在瘦,他是完全能摸出来的;因为皮下脂肪松弛,或者皮肤松弛,感觉完全不一样。这些与病情的发展有关。
他对病人的一系列触摸,都是在“触诊”。比如有一些恶性病,是突然发病的,人会在短时间内消瘦。
以前在西医门诊,有的医生给病人做叩诊。这种方法当然早就过时了,但是为什么现在有的时候还在做呢?实际上,这个时候有一些心理辅导的作用:给病人叩诊,检查一下,病人就感觉到医生真的在给自己检查。叩诊能够解决多大的问题?辅助诊断的作用的确是有的,而且时常为最终的诊断提供非常有力的参考。但是,确诊病人患病的程度,其实X光一检查,结果就出来了。所以,西医医生的触诊,实际上,除了发现一些明显的病变外,更主要的是给病人一个心理上的安慰:医生真的看过我了。至少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是有意义的。
这是钟南山对触诊的描述。
他说:“为什么有的时候病人非要把我叫住,因为听一听,他的感觉就不一样了。他觉得你在检查他,你在关心他。”
钟南山历来重视触诊。比如在检查病人的前胸时,要观察有没有蜘蛛痣。血管扩张以后,周围有一些毛细血管,医生把它按一下就白了,一放开,血管就又显出来了,一条一条的。中间有一根扩张的血管就像蜘蛛的身体,周围有一些毛细血管,就像蜘蛛的脚。如果皮肤上面有很多蜘蛛痣的话,这个病人可能有肝脏的问题。
这些都是很普通、很简单的,但这些蛛丝马迹恰恰对辅助诊断起作用。
钟南山说到中国古人诊断病情的方法,古代没有X光片。所以,他的触诊就融汇了中医的学问,是从中医得来的启示。
钟南山是中国的西医专家,但是他对病人进行诊断的言与行,会让人联想到中医的精神,比如望、闻、问、切。
中医的大德,在他的身上也同样体现,比如他说:“为什么我不戴口罩呢?我只要能够不戴就不戴。我觉得,这样可以拉近我和病人的距离,没有交流的障碍。戴着口罩是不一样的。”
钟南山让病人张嘴“啊”的时候,他会下意识地先做一个示范动作。
中医观舌象,他也观舌象,看舌头的颜色和舌苔,看消化系统有没有问题、是不是有一点缺氧。他认为,现在的医生好像太过于依赖器械检查,这是不行的,至少和病人的沟通,被削弱了很多。
为什么上了岁数的老年人,除了病情突发,平时对慢性病的治疗,大多喜欢看中医?因为实在是怀疑甚至怨恨西医诊断的那一套,都是靠片子和化验单说话,仿佛一旦没有这些,医生就不会看病了。
钟南山说,这种做法就失去了医生的主导作用。
对于中药,他一向是很爱护的,而且非常重视那些被普遍认可的、有疗效的中药,所以显得苦口婆心。媒体在那里争来争去,这个说中药对H1N1有效,那个说中药药性太凉,得慎重。钟南山认为,这种争论是空穴来风:“一天,有人问起我,中药对H1N1有没有作用?我说还不清楚。中医治疗针对一般的发热、减轻症状是可以的,但是具体针对H1N1,是不是能够肯定地说有效,我不能这样说,因为我还没有看到证据。”
从H1N1现身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对中医、中药,开始给予空前的关注,全国各地纷纷推出自己的预防H1N1甚至称对H1N1有疗效的中药药方。这的确是一个令中医兴旺的好时机。
钟南山的神态显得有些激动。他认为,他不是在故意跟中医作对。恰恰相反,他希望中医这个几千年的国粹,有一个令世界信服的声音。
窗外,5月的广州,阴郁的云烦躁不安。闪电,如长空中的一条飞龙。大雨倾盆而下。
钟南山有几分无奈。中医,什么实验室的数据都没有,有效的证据是什么?所以,外国人笑话我们!钟南山说:“有人对我非常反感,实际上,我是非常支持中医的。但是这几十年,中医走老路,是不行的。”
他认为,中医作为经验医学的积累,必须走循症医学的道路,在临床上真正使人信服它的疗效,再深入探讨机制。对中医的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深入。
“对此,一些老中医不同意。如果再进一步说的话,就有人说你在政治上反对中医。这是一个悲哀。”钟南山这样说。
他是爱中医的。一些熟悉他的人,也是这样认为。
近年来,钟南山在多种场合都曾经呼吁,要真正地做好中医药。中医有很多好的治疗方法,而且简单、方便、廉价,符合中国基层就医实际需求。中医的很多哲学思想,都适合现代的医学,比如整体观点(从改善全身状况入手治疗疾病)、治未病观点(预防为主)、个体化观点(辨证施治)等。
我爱中医
中医对于肿瘤的治疗战略,特别是当前被世界医学界所关注的带瘤生存的理论,与中医的整体观点不无相关之处。对于肿瘤的治疗,中医的理论是如何扶正,最后是人怎么样和肿瘤和平共处。钟南山对这一理论非常赞赏:扶正之后,即使肿瘤还在,也不要紧,它不会继续威胁病人。他说,这种与瘤共存的医学思想,是中医研发出来的。现在,世界上提出一个无进展存活期的新概念,与我们中医的思想不谋而合。这实际上是中医的一个理论——与癌共存。共存的意思,“就是你别去拼命地攻击肿瘤。你要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使之能够和肿瘤抗衡。这是当前国际医疗界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理念”。他强调说,“这实际上和我们的中医有关系。”
过去没有那么多的观察和解剖,而是根据病人全身的反应,改善全身的反应,调整全身的反应。调节阴阳,扶正固本,抵抗那些外来的疾病,这是中医的一个理念。
在钟南山的工作中,无论是医疗还是教学,他都时常把中、西医做一些比较,特别是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比较之下,他鲜明地看出西医的问题和中医的优势。
他说,西医太专,稍微“歪”一点儿的病就不会看了。特别是专科,片面性极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说,一个病人看了十几个医院,专科医生搞了半天只说是咳嗽,却说不出为什么咳嗽,老是做气管、肺的检查,最后才发现这个病人是心脏有问题。每次出现心律不整,病人就咳嗽,专科医生只看一个器官,所以常常判断错误,因为不能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
中医如何走出经验医学的瓶颈?这是钟南山最为关注的问题。中医究竟该如何走出,他有自己的认识。
现在提倡转化医学。在国际上,转化医学的意思是将基础研究的理论及技术尽快地推向临床和防治的实践。
每逢出席国际医学会议,有为中医力挺的机会,钟南山都是想方设法去做。2009年5月,他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流感治疗研讨会上,谈到转化医学的概念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除了促进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之外,中国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将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传统的经验医学,转化为循症医学。
这意味着将中医对病人治疗有效的个案,经过现代循症医学的研究模式,转化为对患有该疾病的群体都有效的、具有共性的方案。
钟南山感慨道:“说实在的,为了准备这次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国家卫生院有关流感防治的学术会议,我已经把1982年到2009年关于中医的相关资料及所有文献,都找遍了,真没有找到一篇像样的论文。只有两篇勉强合格,但太粗糙。现在,很多中药像穿心莲、板蓝根,在民间都用得很多,但是证明效果的数据在哪里?对此,我们是不能回避的。穿心莲、板蓝根这些药还是销得最火的。”
他由于找不到像样的论文,又急于到华盛顿开会,所以就专门请教了中医的一些专家。答复是,像他所说的那样的文章,从来没有哪一个人写过。
手机、座机轮番“轰炸”,他没去理会。不断有秘书为各种急事来轻轻地敲门,但是他仍然继续他的话题,显得喋喋不休:“比如,对于被确诊为流感的病人,我们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吃我们的实验药物,而另外一组吃安慰剂。实验过程应是双盲的,即医生和病人都不知道哪一组是实验药物、哪一组是安慰剂,再对比两组的疗效差别。可惜……”他接着说:“连这样一篇能作为证据的报告都没有。”
必须有数据和证据。中药如果有效,也就是吃它有效,不吃它没有效,证据在哪里?有些中药,我们吃了几千年,不用担心它们的副作用。所以,我们用不着从动物实验做起,老祖宗已经有经验了,经验就可以变成循证医学。
是的,弯腰可以抱起金子了……